八七年港股股災期間,股市連日下挫逾千點,大批期指客無法履行合約,造成逾60億虧損,遠超股本約1,500萬元的期交所保證公司所能負荷,最終迫使政府出手救市,反映市況波動對交易所資本的巨大考驗,隨時能構成結算風險。

一九八七年股災冧市,令不少股民損失慘重。(黑白圖片)

事緣八七年九月底,恒指期貨創下當時的4,021點新高後,由美國電腦程式沽盤而引發的大跌市拖累,恒指連日下瀉,迫使當時任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在諮詢財政司、金融司及證監專員後,罕有地宣布港股停市四日。

惟港股於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復市當日,即使美國股市當時已回穩,仍然出現大量恐慌拋售盤,開市首十五分鐘已暴瀉650點,全日跌幅逾千點,跌幅高達33.33%,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單日跌幅。

政府牽頭出錢打救

期指亦受拖累下跌逾1,554點,以每點50元,以及當年十月未平倉合約逾八萬張計算,按金僅約12億元,惟虧損超過60億元,大部分當時的期指好倉客均無法履行合約;而股本僅約1,500萬元的期交所保證公司更加難以承受,政府外匯基金及多家主要金融機構需出資20億挽救保證公司,並由港府由股票及期貨交易徵費償還,期交所主席湛佑森及聯交所主席李福兆雙雙宣布辭職。

其後本港期交所亦被迫改革,加強對結算風險的管理。事件反映即使於今天,市況大幅波動亦可能對交易所的資本及結算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