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部在港發行百億元人民幣國債,當中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票息,三年期及五年期分別為二點六厘及三點零九厘;面向個人的兩年期國債,票面利率為二點八厘。今次發行涉及個人部分,不同銷售渠道的分析,都預期利率比公布的稍高,認購亦會理想,結果是相形遜色,市場喻為不見送大禮,票息甚至不及銀行定存,也令認購理想的預期蒙上陰影。

平情而論,如果拿銀行定存相比,兩年期國債票息都不及,由於彼此風險程度相似,回報的確顯得遜色,但國債素似皇帝女不愁嫁,需求一向不俗,尤其是一些投資大戶趨之若鶩,這與銀行急於爭定存的競爭格、戰鬥格不同,應合了求大於需影響價格向下的市場規律。如果說沒有送大禮,遵循市場規律是今次發行的一大特點。

換個角度,從全球國債的橫向比較去看,今次兩年期國債票息不算低。全球債市因為經濟不再惡化,重大風險憂患離身,以致債息正處於相對低企情勢,連歐豬國西班牙國債的票息都在下降。兩年期美國國債利率僅零點七厘,中標利率曾低到零點三四八厘,以貨比貨,兩年期國債票息不低。以人民幣今天信用安全度,中美國債息差已太闊。

息差太闊,是中國當局今之大忌。因為內地正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放手人民幣升值,若然與境外保持太大息差,恐製造吸引熱錢流入的誘因。撇開息差不計,僅人民幣快速升值的勢頭,已夠吸引資金流入,更不用說添上息差和味了。以香港本地論,國債票息如果大幅高於定存,就形同與銀行爭食、與民爭利,未必是好事。如果票息真的不吸引,需求因而下降,料必再發債時會順應市場調高票息,總之未來方向就是由市場作出調節。

在橫向比較的角度,今次短期國債基於市場決定而論,已有不薄待香港的「送禮」含義了。三中全會傳遞的明確訊息是改革,改革的目標是邁向市場化,國債的發行也會不例外朝向市場化,要求體現市場價格,逐步實現市場定價,香港習慣的政策性「送禮」大可以成為過去式,市場要翻過這一頁,適應新篇章。

香港已夠顯得不爭氣了,十多年來經濟如同爛泥難扶,靠內地不斷地政策輸送,才可以維持局面,送大禮就成為給利好政策的譬喻。這無形地讓政府產生依賴、市民日漸氣餒,以往創造香港經濟奇迹的榮耀,正在日漸抹去,長時間以來,就這種不爭氣狀態竟欠缺應有反思,視政策輸送為當然,在國債票息預期上,很自然地流露。

事實上,國家積極在港發行國債,本來就是政策輸送,因目的在於一方面培育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另一方面替本港發展債券市場,出一把推動力。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中港都應合力,以市場化的標準去推動相關發展,既然市場化,就不必期望有着數送禮。香港市場化無論規範或觀念都先於內地、優於內地,對內地邁向市場化的努力,應予深切認同及鼓勵,不應再抱等送禮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