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定好改革大計後,政府管治的職能部門改革,逐步揭示取向。日前與關連密切、改革迫切的兩大部門—中證監及國資委,拋出改革構想,殊途同歸的是,透過脫官放權的去行政化,邁開改革的步伐。改革指向正確,因為中央定好的調子是增進市場化,為此就要去行政化,脫去官僚機構色彩,大幅度放開行政權力。但選對了路,還要邁得開步,兩大部門同樣似乎邁不開步,因為人才匱乏嚴重掣肘。

先看中證監。內地叫停新股上市已四百餘天,肖鋼接任中證監掌門後,亦未能開閘,因為有意推倒舊例醞釀新制,這個新制就是註冊制,與此同時,加強去行政化,實現角色轉身。肖鋼以五指定位比如市場參與者角色:投資者是拇指,券商、中介是食指,媒體是中指,上市公司是無名指,證監會是小指。定位證監會「地位低微」,所指就是簡政放權,但他又強調IPO實行註冊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事後嚴管,小指雖小但不失執法權威。

該構想顯示,中證監管事的重點由審批向後移,在維持市場「三公」大作為下,盯緊上市公司披露是否合規。這個轉身碰到的難題就是欠缺人才。據知美國證交會股票發行部門職員多達五百人,大多數是會計師、律師、行業專家,而中證監不僅人數少得多,更是官多專家少。如何減少官位多納專家,是轉制成敗的關鍵,偏偏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不可能短時間解決,要搵人才、增預算,「肖新制」如何開局還有排頭痕。

再看國資委。國資委是內地管國有資產的機構,由中央到地方都隸屬設置,可謂養官不少。在國資委這層面,曾有建議將之資本化、公司化,即如新加坡淡馬錫,這建議內含國資委「多餘」意思,等於把國資委廢掉,算得上是較激的去行政化。但內地目前在運作的主權基金並不少,再搞個「國資委淡馬錫」出來,亦顯得有點多餘,何況國情不同,能否照搬淡馬錫模式值得研究,而且在央企徹底市場化之前,廢國資委亦不是時候。

另一層是國企,其市場化轉身指向廢棄任命制,變為職業經理人機制,意味着官管企業轉為經營專才管企業,有此「脫官」一舉是因為,資產日益龐大的國企欠缺高端人才打理,日漸窒礙其效益和發展。這個去行政化轉型,需有整套考核、激勵制度配合。這與以往由政府任命、政府「定價」,薪酬跟從行政規定,行的是不同的軌道,要改為招聘職業經理人,薪酬就得先要能吸引人才。

目前個別央企已嘗試在旗下子公司,試行職業經理人機制,將來應會全面鋪開,將國企真正納入市場。那麼多國企,要置換多少職業經理人,要搜刮多少人才?國企這個轉身,即使下了決心,政府肯放手,也得較長的時間努力才能做到。目前樂觀估計,改革朝去行政化融合市場,可以很快上路;悲觀估計,改革路向仍難落實,更不用說啟動。試想,由中證監脫官放權,到廢掉國資委、國企大面積改制,除去多少官位,剝掉多少烏紗,真的就能順風順水上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