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方媒體報道,國資委官員透露,將允許民間資金最高持有國企一成半股權。外間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採取行動,利用民資援救負債沉重的國企。但未幾國資委新聞處表示存在較大誤解,報道不實。這宗有關三中全會改革意向的搶閘報道,成為官方與官媒的茶杯風波,其實改革國企已不是宮闈秘聞,一直議論不絕,相關意向不乏官員口齒,報道不實並非沒有改革國企,由國進民退轉而國退民進這回事。

在中國長期的經濟實踐中,國企和民企兩種經濟成分的比併不難分出高下,國企有特權壟斷之助,卻往往效益不及民企,早有定論。一個更重要的不同,是民企更能創造就業,在這一點國企是遠遠不及的,由經濟實踐比併所得結論,早就應對國企動改革手術。三中全會由新一屆領導班子揭開這一頁在所必然,但市場與民眾無不希望,這是順應形勢的真誠改革,而不是對陷於發展瓶頸、經營困頓的國企另一次援救。

國企上次重大改革,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絕大多數國企虧損纍纍,被迫由國家注資重組。由官僚治理的國企,被概括為「吃完投資(財政投入)吃信貸,吃完信貸賣資產」的衰敗過程,連累銀行重組大手筆剝離壞帳。虛空的實體經濟由民資民營填補,由此經濟出現了全面性的國退民進,遂令民營經濟有一波劃時代的崛起。

可惜好景不長,在官本位治國模式下,得到政策和資源的傾斜,國企鹹魚翻生,於○八年政策失誤製造的出口崩圍,民營經濟遭受毀滅性打擊,國企乘勢而起形成後來的國進民退。然而,國企的好表現在近年的宏調及信貸波動中逆轉,一旦特權、壟斷因改革瓦解,國企將再陷危局,難道需政府再次上身援救?

改革國企是官民兩利,一方面省得政府孭國企上身,另一方面打開民資投資天地。關鍵是不能把改革國企作權宜計,借民營過橋,今日倡導國退民進,只為日後重演另一次國進民退。經濟實踐一再證明,國企主導的體制沒優越性,促成其退出,既可以充實迎戰老年化的社保體系,又可開拓有活力的民營經濟,是最佳的政策選擇。

上月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建議,結束國企在鐵路、油氣和電子行業的壟斷,作為改革的關鍵。這意味着改革手術刀指向國企龍頭,令國企「退市」絕不容易,尤其開刀手術要觸及「巨無霸」時,更是既得利益生死鬥。抵制改革的有力理據是,國企是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性的象徵,制度基礎決不能動搖,相關較量由來已久,儘管未必擺上枱面,但暗中角力不斷。

當中的政治爭議不解決,改革國企就難以踰越阻力,最終只會在國企與民企間,一輪攻守後保持彼此壁壘,民資只是又一次為國企救急解難。中國治國歷史上,政策經濟大政反覆的例子並不少,十八屆三中全會揄揚來一次全面的、空前的改革,是否能觸及國企根底,外間暫時不樂觀,主要是問題重大、阻力強大,新班子不被看好能衝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