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開辦人民幣清算業務十周年,十年來人民幣業務循序發展,九月份人民幣存款總額達七千三百億元人民幣,數字較二○○四年本港銀行剛推人幣存款不久的幾十億,累計增幅百多倍。目前,約八成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都在香港進行,除日常的兌換、貿易、支付及匯款外,人幣點心債、國債、股票、定存等相繼推出,看來一幅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圖畫背後,其實是面臨發展瓶頸、來自四方挑戰日益加劇的局面。

隨人民幣在國際地位愈加吃重,香港要繼續守住人民幣最大離岸市場地位,必須跳出不進則退的窘局,找得突破口,先於其他地方擁有更多「專利」,即如當日銀行為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幣存款服務,開創人民幣離岸使用先河,不但享受一陣子的「獨有」風光,更重要是借這口「頭啖湯」,讓香港搶得先機,並更快地完善各類相關配套及服務。

有關放寬本港個人每日兌換二萬元人民幣上限的議題,實在討論已久,香港的銀行部署多時,一直只聞樓梯響。此際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是只待一個「時機」。其實,銀行現時可對符合「指定商戶」的企業客,已不設二萬元人民幣兌換上限,個人跟企業不對等服務,或是一種風險監控的手段,以防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流動失控,衝擊貨幣的穩定性。

然而,人民幣自○五年實行匯改以來,已升值近三成,從無出現任何重大失控,況且在港的人民幣存款,個人只佔其中三成。隨着資金池不斷擴大,撤銷個人人民幣的兌換上限,顯然時機已經成熟,這種不對等的服務措施實屬過渡性質,並不是講求效率、公開,成熟金融市場緊抱不放的長期策略。

有認為人民幣一旦放寬個人兌換上限,或會引致人民幣新一輪升值潮,甚至加快港元邊緣化。這種揣測不是無的放矢,但也太過抬舉香港這個離岸中心的能力,截至九月底,人民幣在內地累計跨境貿易結算業務達八點六萬億元人民幣,香港處理量約是其三至四成,相信上限放寬也是有限度地進行,未足以影響人民幣匯率。人民幣成為真正全流通的國際貨幣前,對港元的影響或日益明顯,卻未足以取代港元本身地位。

港府財金官員日前上京,其中一大議題應是放寬香港個人兌換人民幣上限,被問及何時落實,官員似乎是有口難言,只以「討論有結果及細節執行有共識,政策就會推行」來回應。人民幣放寬兌換上限,時間表推推就就還是霧裏看花,始終主動權在內地。面對新加坡挑戰,台灣更多番明裏暗地要爭取率先放寬兌換上限,欲爬過香港頭,香港不要掉以輕心,一心以為坐擁近水樓台十拿九穩。

現時,與中國開展人民幣雙向對流的國家和地區達二百二十個,業務範圍覆蓋全球九成八國家和地區,倫敦、盧森堡、巴黎、法蘭克福和蘇黎世等歐洲金融城市,都爭相要成為人民幣歐洲交易中心,離岸中心的競爭已由亞洲擴散至其他大陸,香港這個先行者不進則退,實在要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