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公布樓市調查結果,焦點在於兩個數字:一個是第三季負資產住宅按揭宗數,由第二季的二十一宗減至六宗;所涉金額由六月底的八千七百萬元,減至九月底三千一百萬元。另一個是九月份新取用按揭貸款額,較八月份略增一點三個百分點,至一百一十六億元;九月份新批按貸額,則較八月份減百分之六點七,至一百三十五億元。數據是好是壞、是喜是憂?如何解讀,是研判樓市後向的依據。

由於負資產惡名深入人心,乍聽負資產減少,自然認為是喜。甚至可以拿來吹噓,金管局的逆周期措施見效。的確,以過往經驗,住宅按揭貸款高成數,是形成負資產的關鍵。本港負資產在絕迹後一年重新出現,當中主要是銀行內部高成數住宅按揭貸款造成,再證明這一點。降低樓按貸款成數的措施,發揮功力後負資產自然減少,但還要有一個條件配合,就是銀行要守紀律跟從指引,因為銀行為做成生意可以開後門,即提高物業估值,令所做樓按突破七成上限。

具體到九月份樓市數據的分析,負資產減少亦可能是因為樓價抗跌,甚至不跌反升,這情況的確存在。既然是樓價抗跌形成負資產減少,同時亦意味着樓價沒有着陸趨向,政府調控樓價的意圖落空、目標未現。負資產減少,歸功於逆周期措施及銀行守紀律,就顯得很勉強,反而置業者自律可讚,目前樓市平均按揭成數僅為五成半左右,顯示置業者「見過鬼怕黑」,做按貸知所節制。

如果以此為據,大面積負資產出現,需樓價下跌超過四成半,暫時很難見到在可見將來出現這樣的大跌。換句話說,就負資產的擔憂,金管局大可長期安枕。然而,樓價膠着不跌,逆周期措施就不能收工,另一個負面作用就壓在樓市上——就是置業難上車成為長期困擾置業者,尤其是年輕一族的大患。實際上,按揭貸款在大幅下跌後,在低位上上落落,即使有增長也只是弱增長,已足見有置業意願亦難上車,導致成交甚弱。

置業難上車,市民要解決居住惟有租樓,更多人湧向租樓導致租市大旺租金飆升,甚至劏房呎租貴過豪宅的情況出現,租市即被扭曲。九月取用按貸額上升,與俗稱「白居二」的入市有關,顯示獲得低門檻上車,市民何等踴躍,結果亦製造了居屋、公屋一類公營房屋,成交呎價貴過二手私樓,樓市被深度扭曲。貴樓價,高樓按,令白居二日後最易成為負資產。而樓按貸款額偏低顯示成交弱,成交弱的連鎖效應,就是代理業界搵食難。

樓價不跌再加置業上車難、代理搵食難,樓市遠遠說不上步入良性,只是一個死氣沉沉,對市民沒有安居效應的樓市,那麼從效果看,逆周期措施功勞何在?何況,除了金管出手的逆周期措施,還有政府一套辣招,是樓市死氣沉沉的另一關鍵因素,在在加深換樓困難,降低樓市的流動性,形成深層的惡性循環。至今政策出手頻仍,未見有甚麽措施是活躍樓市、降低樓價,令樓市回復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