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集團收購創興銀行,幾經周折由傳言到進入收購程序,是中港金融嶄新的里程。近幾年,一方面中資銀行在本港落地拓展,另一方面伺機收購,逐步蠶食香港銀行業佔有,改變着本港的金融版圖。這情勢日益擴展,先是致使傳統家族色彩的上市銀行買少見少,繼而擠壓大中銀行經營,形成「螞蟻摟象」般的新競爭態勢,這是以往難以想像會發生的形勢。

自○八年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後,幾乎所有家族色彩的銀行,都不時傳出被洽購的消息。收購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事,這個現象首先亦透現了香港中小型銀行經營的困難,如果日子如以往般好過,誰會賣掉生意?況且招商銀行當年收購永隆,支付了逾三倍的高市帳率,現時的洽購市帳率亦在兩倍半上下,亦即能賣好價令控制銀行的家族心動。

賣好價的另一廂必是買者有意,且收購的意願迫切,財力亦夠照住。就意願而言,國企歷經多年發展已經財雄勢大,在國內產業無孔不入,當前嚴重的產能過剩,就顯示有強烈的向外擴張的需要。大規模走出去的跨境業務,帶來強勁的融資商機,又刺激中資企業覬覦掌控融資生意,不惜「踩界」向金融布局埋手。外擴金融是產業「走出去」的必然,產業「走出去」停不了,外擴金融也停不了。

譬如,有國企在老撾收購小型銀行,就是到當地考察開發礦產,因利乘便順手拿下銀行牌照。同樣的例子也曾發生在格魯吉亞,情況大同小異,顯示「走出去」推動金融外擴的必然。何況踩界向金融埋手,早就發生在中國境內,中國移動、中國石油等這些龍頭企業,早就紛紛做了國內銀行的大股東,越秀收購創銀也是越界外擴做金融的例子。

當然,踩過界擴張金融難免不熟悉而有經營風險,相比之下,在香港收購銀行,好在有就近管理之便,銀行本已運作成熟,人才也現成具備,不虞擔上缺乏經營經驗的太大風險。這恐怕也是中資企業肯以較貴的價格,收購本港銀行的原因,儘管收購動輒以百億元計,但對於不愁籌錢的實力國企來說,多數並無財力不逮之憂。

這股風氣吹起後勢必難以止息,香港家族色彩銀行不過三幾家,內地像越秀這樣級數的國企成千上萬,其中只須很小的比例有心買香港銀行,就顯得供不應求了。值得留意的,就是愈來愈多中資背景的銀行在香港扎根,將如何改變銀行的經營生態,以致逐漸擠壓本港大銀行的發展空間。

研判本港銀行未來的經營生態,有兩項條件不可忽略:一是內地客戶不論企業客或個人客,勢必日漸成為本港融資的主力;二是人民幣業務不斷催谷壯大,佔銀行經營業務比率迅速上升。這兩項條件引伸出可能傾向愈來愈多幫襯「自己友」,以致一些龍頭大行吸客落於下風,或者需要提供優惠爭生意而損及盈利。中資一旦在本港大中小型銀行,自成體系深度滲透,並非「自己友」的本港銀行,逐漸被擠出主流而邊緣化亦不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