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的居住環境及面積一直是社會熱門話題,現時房屋供應的政策可說是「重量不重質」,簡單而言就是只追求單位數量而要「犧牲」居住面積。事實上,為確保未來單位供應數量,近年政府積極推出限呎地及限量地,去年拍賣的地皮中,限呎限量項目已佔約九成,可見政府主力增加細單位供應之用意。

無獨有偶,由於辣招對豪宅打擊相對較大,令此類物業的需求大幅減少,故發展商今年亦以推細價新盤為主。

據美聯物業資料研究部綜合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第三季迄今一手私樓註冊宗數中,逾2,000萬元住宅只錄282宗註冊,按年更大幅急挫71.2%,跌幅為各類銀碼之中最大,可見發展商年內減慢推出涉及銀碼較大的大單位應市,反而推出適合首次置業人士入市的上車單位。

中小戶佔80% 難換大屋

事實上,在不包括村屋的情況下,截至去年底全港接近112萬個私樓單位中,實用面積低於約430方呎的A類單位佔約35.3萬伙,而實用面積介乎約430至約752方呎的B類單位則有約54.6萬個,兩者合共接近90萬個,佔全港私樓約八成,加上其他類型房屋如公營房屋及資助房屋的面積亦不會太大,可見全港絕大部分家庭都住細單位。

筆者認為,若政府堅持供應要「重量不重質」,居住面積次於單位數量的前提下,恐會切斷換樓階梯,未來換樓人士要轉換大單位的選擇將會愈來愈少,而住屋空間的問題於未來將會更難改善,令香港難以追回與其他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