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升至五十一,連續十一個月處於盛衰線上方。數據好於預期的同時,在主要分類指數皆升基礎上,新訂單指數升幅顯著,使增長的步伐看起來更穩。數據背後發生了甚麼事?主要體現了外圍復甦帶動了需求,以及中央轉向穩增長,地方投資引擎暗暗加速,拉高了PMI。又一次凸顯了內地經濟的特點,投資衝動天生高度敏感,稍撻即着。

相比之下,在內地經濟三大引擎中,要撻着消費引擎,就沒那麼容易了。投資引擎的加速,帶出了消費引擎被忽略,造成穩得了增長,卻拖慢了轉型,回到經濟原來生態。

當然,目前投資暗暗加速,甚至項目匯總的投資額以數萬億元人民幣計,與○九年推「四萬億」力謀聲勢,已是大大不同,現在低調得多了。照情勢估計,中國官方PMI繼八月上升之後,相信仍猶有餘勁,可望再衝一程。

然而,數萬億元的投資項目,其實還在畫餅充飢,因為投資加速撞上現實中的厚牆。這道厚牆是,內地高槓桿融資、GDP下滑趨勢已成、及利率依然偏高的糾結,有投資項目,但缺少資金。以鐵路投資為例,需要龐大的資金,簡單一句調動民間資本的放話,沒有驅動及保障機制,民間資本不會湧向投資鐵路。現實情勢凸顯了投資引擎的運轉,存在斷油之憂,實效有保留。

「歐元之父」蒙代爾評論中國經濟時表示,中國經濟陷入衰退或通縮機會較通脹高。當中有兩重含義,一是扭轉衰退尚不容易,二是產能過剩難以清理,凸顯需求嚴重不足。蒙代爾提出這一點,意在提示中國決策層,通脹尚不足為患,當局有放鬆政策空間,不應過分緊縮。這是切中當前穩增長需要的政策建議,對應了驅動大堆投資項目,卻短缺資本的問題。

中國決策層對緊縮的堅守,源於對資產泡沫及惡性通脹的恐懼,由當年的「四萬億」救市後遺而發。因為「四萬億」一力造成了尾大不掉的房地產泡沫,以及遏之難止的通脹升溫,中央相當時期以調控房地產、遏止通脹為首務,但房地產泡沫及通脹,像貼膚膏藥揭不去,至今怕是猶有餘悸。在今年以來經濟下行的時期,市場對內地放鬆政策熱切期待,但當局對貨幣政策,一直表態是決不鬆手。

現在中央政策首務,已轉向穩增長,雖然公開表明,不會有大手筆的寬鬆,但在現實情勢相逼下,會否順從蒙代爾的建議扭開水喉?目前未有相關的迹象和風聲,但當局主動權在握,游刃空間足夠大,只須視乎形勢決定。或定向開喉,或整體「降準」,甚或啟動減息,都可針對而為,出手於瞬間,換個說法,重點不在出不出手,而是何時出手,正確祭出合適的招數。

畢竟政策助力墮後,終究有令穩增長實效落空之虞,目前視乎形勢而動,一方面意味着政策出手機會在增,另一方面在PMI兆示的投資引擎加速後,不但經濟再平衡的風險重現,而且政策出手會否誤判形勢,以致輕重不當、時機不合的風險,也開始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