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一紙批文牽動全國:一是重點省市動起來,紛紛報請設自貿區,在「中國」後的括號裏填上自己的市名;二是內地股市動起來,一些所謂概念股大肆熱炒;三是房地產亦率先動起來,不但上海當地「區」內外的房地產被炒起,一些以為有可能獲批自貿區的城市,「區」內外的房地產也在蠢動欲炒。這些現象帶出疑問,國家自貿區戰略有多少誤解?

自貿區戰略作為林林總總的「特區」中,最高級別的開放地域,最大的不同在於聚焦「自由」,即高度市場化的貿易地域。中國完成其艱難的入世(WTO)歷程後,是否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成為新的艱難征程,試行自貿區戰略就是經過探索,最終達到徹底「入市(市場經濟)」的目標,所以聚焦「自由」經濟才是精髓,體現為新高度的特區「軟件」的打造,與房地產及地方增長極,並不純是一回事。內地有人提出的自貿區戰略就是在上海打造一個香港,可說是為最精煉、準確的演繹。

自貿區戰略的大背景,是美國推動跨太平洋(TPP)、跨大西洋(TTIP)兩個夥伴協定,以圖廢掉WTO武功,主導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將中國這個貿易大國邊緣化。中國要以自貿區戰略,打造香港般的自由貿易體系,達至「入市」的目標,破解遭邊緣化的困局,中國的本錢是擁有最龐大的市場,欠缺的就是香港般的體制與便利,能夠對接國際。在上海試行自貿區揭開第一頁後,再普及全國是必然的進程。

香港有幸成為體制樣辦,而上海加緊打造香港,無疑讓人感到雙城競爭的氣氛撲面而來。儘管分析認為打造香港的上海,未必很快追貼香港,但香港不舉步求前,勢面臨退化困境。香港一向是作為中國門戶存在及發展的,一頭是中國,另一頭是世界,這個角色難以改變,因此內地市場對香港有多大程度的開放,決定着香港有多大程度的機遇,因為香港市場是自由開放的,已無進入阻障,重點視乎內地以開放對接。

主導着內地市場對香港開放的,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這個被視為「挺港禮包」的措施,已失去當初的期待,效應弱化作用日趨淡薄,未能推動香港更上層樓。十年裏疊加到補充協議十,既是擠牙膏式慢來,又顯得瑣碎,一直未見高潮性北上的湧動。香港基本上就是中國金融開放的試驗區,CEPA針對着金融服務的開放措施,來得慢而瑣碎,是關鍵環節不在CEPA之內,還是多所顧慮謹慎放開?像人民幣業務的瓶頸出現,香港在地相關金融服務恐陷停滯。

上海在打造香港,顯示國家戰略加速,同時如何推動香港向前?為免香港不進則退,要促之瞄準紐約、倫敦,成為更具分量及活力的金融中心。國家推動任何金融開放戰略,要有香港這一筆去寫出新章,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實踐證明,有關拓展是成功的,香港能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正能量。在目前的基礎上,配合人民幣貿結清算在全球更大規模鋪開,擴大CEPA促進香港金融服務的功能,讓香港再上一個台階正值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