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從名稱看,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自貿試點,套用內地習慣用語,叫做先行先試。改革開放以來,先行先試的這個區、那個區名堂多多,叫人難分彼此的不同。今次上海准建的自貿區,是中國欲求登峰造極的新台階,登峰,是上升到歷來「特區」的最高層級;造極,是借道打造新的「增長極」。魄力宏大,志不在小。

外界形容,上海自貿區是「李克強經濟學」的第一道板斧。和領導人經濟學扯上關係,不僅是出於領導人主力催谷,甚至發脾氣力排爭議促成,而且講到明用開放擴大內需、用開放形成倒逼、用開放促成新一輪改革。很顯然,上海自貿區被視為突破口,但其反對者的阻力,也說明當中的開放觸及敏感的利益,否則何須「倒逼」而求促成改革?

上海自貿區最重要部分,就是金融改革,其中涉及試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離岸金融、離境退稅等;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上海市長曾表明,自貿區的確正在申請試點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顯示自貿區尚未開張,已挺進最尖端開放的急迫之情。這個目標無疑能觸動香港神經,因為與本港先行先試的人民幣業務「有得比」。

商務部官員有預見,向香港大派定心丸,表明不對港構成衝擊。香港吃此定心丸,只能往好處想:其實國家從不承諾,香港獨家人民幣業務,先行先試成為先起跑的「優待」,後來者的介入是容許加入良性競爭,而非「衝擊」。這是香港須承受的,畢竟先行先試是暫時的,競爭是永久的,沒理由強求壟斷性、保護性的優待。事實上,不成文的布局規劃早已顯示,上海金融服務面向全國,香港則主力華南。

早前國務院已為上海「定性」,就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都會品位的定性一點不比香港低。要說衝擊,也是一種衝擊,因為構成壓力,逼香港要爭得商機,要佔到市場,就要做得比人家好,跑得比人家快。其實何止上海,海外的新加坡、倫敦,甚至排隊等上位的金融中心,都會成為香港的競爭者,壓力不僅因上海而來,香港惟有迎壓力前行,做到最好。

經濟學第一板斧的倒逼,首重是打開金融開放的新局面,能夠打開局面,也許不必懷疑當局的決心,但也不能輕視下面的阻力。至於打造金融創新為增長極,就惹人懷疑,習慣壟斷經營的金融機構,以往的「創新」只是打造了大堆理財產品,進行巧取豪奪,無疑為日後留下風險,除了風險,暫時見不到給經濟帶來動力,太快的開放正是內地業界的恐懼,當局出到「倒逼」之策,顯示已不向業界妥協,也不理會對經濟增長的短暫打壓,所以新增長極只不過是遠期的期盼。

值得提出的是,自貿區基建一經鋪開,勢必迹近一輪造城熱潮,對經濟增長會帶來貢獻,從深圳前海的啟動,就是先露造城的手影,讓人擔心的是,經濟特區也好,自貿區也好,都滑向造城熱潮,最終有現代城區的漂亮外殼,缺乏具競爭力的產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