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斷有內地業主蝕讓本港豪宅消息傳出。同時,本港的財務公司接獲多宗求貸查詢,借貸額動輒以數千萬計。這些動態顯示,內地嚴峻的去槓桿過程的緊縮效應,影響難以避免波及香港,一方面在港沽售物業會否擴大,另一方面這類內企延伸到本港的貸款需求,能否有效控制風險,日益成為本港值得關注的監管事務。

溫州曾是內地民營經濟繁榮的符號,伴隨經濟繁榮的是金融活躍,素有「資本之都」、「借貸之城」、「錢都」等稱號。溫州的民營產業多與出口相關,在貿易旺盛時代攢下的資本,流向投資市場,其中的一個重要流向是房地產。早前溫州炒樓團名聲不僅風行全國,更為香港市場熟知,在愈炒愈慶之下,槓桿也在不覺間愈來愈高。

這輪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出口產業備受打擊,溫州民營經濟被迫收縮經營,在這情況下,民營資本更指望從金融運作中賺錢,以彌補產業收縮。資金槓桿的延伸,使溫州資本注意到本港的房地產繁榮,不少資金在港大手筆買入昂貴物業,如今蝕售物業,顯示的是在內地緊縮形勢下,去槓桿進入一個新階段,出現了新的動向。

溫州在一一年至一二年期間,已發生企業老闆因債務走佬或自殺的一段金融震盪,到今年才蝕售物業班資回救的情況,恐怕是較具實力的企業東主,苦守等候產業復甦曙光而不來,加上內地近期央行的主動緊縮,可能掀起債務鏈斷的第二波。金融炒作失利,債填債遊戲玩完,最後的自救包括賣掉可套現資產,以及在境外求貸,凸顯這一波去槓桿的衝擊勢頭更猛。溫州如此,各地皆同。

這個新動向有波及香港之憂,是因為中港一向經濟與金融關係密切。內地企業的投資和借貸,對本港金融有雙面意義,有利在於一方面像房地產市道繁榮,少不了內地資金參與打造的份;另一方面內地企業來港舉債,為本港金融機構水浸帶來疏導的效果。不利在於,一旦掀起物業拋售潮,勢打擊已沉寂的樓市,而在港舉借的大量債務,亦在債務可能倒骨牌中恐有壞帳之虞。

眼前形勢似是處於有利向不利轉化的時點。其實,當債務槓桿延伸到本港財務公司,顯示內地企業正以更高成本尋求借貸,債務鏈肯定繃得更緊了。財務公司顯然察覺其中轉化,已經採取更強自保性的審批,更嚴格要求擔保及抵押。這種現象不是個別,顯示整體勢必由此引致金融活動一定的緊縮。其實在本港樓市成交轉靜後,必要的風險管理,已引致按揭業務收緊,以及追數更為頻仍。

情況顯示,本港金融活動不但存在因應外來的影響,加強風險控制的自我緊縮,也存在因應內在資產風險,採取審慎放貸的自我緊縮,內外的緊縮效應,對本港借貸活動構成壓力。實際上,金融企業目前不免面臨要麼冒險繼續擴展信貸槓桿,要麼收緊信貸自保的選擇,如何在爭取盈利與控制風險間取得平衡,進入一個更講究、更敏感的時期,成為金融企業的考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