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城市發行社會效益債券,集資提供協助和訓練,幫助釋囚重投社會。

經濟學其中一個根本假設,是人人都以自利來推動經濟活動。不過○八年一場金融海嘯,使世界突然高呼做生意也要講良心。其後一項全新的「良心投資」產品便應運而生,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或簡稱SIB)講求以私人資金去投資社會事業,投資者不是純粹做善事,而是期望投資可以省卻社會成本,從而賺取回報。

英國有城市發行社會效益債券,集資提供協助和訓練,幫助釋囚重投社會。

英國Peterborough犯人再犯法比率

世界第一隻社會效益債券在一○年三月生於英國東部小城Peterborough,債券由私人融資,期限為六年,資金用於當地一個囚犯更新項目。這個更新項目的工作,主要是提供一連串的協助和訓練,幫助將會被釋放的囚犯重投社會,從而達致減低社會成本的目的。

項目的成效將會由獨立第三方來評估,若當地釋囚再犯法並被定罪的比率減少7.5%或以上,該批社會效益債券便可以由英國司法部和大樂透獎券基金(The Big Lottery Fund)處取得回報,理念是政府從項目中得益,省下了預算的支出可以用來「派息」。而由最新的十九個月數據看到,該城犯人再犯比率下跌逾6%,似乎初步看到成效。

有別傳統「追揸沽」

雖然世界首隻SIB要到一四年才會第一次「派息」,目前仍未知道首批投資者究竟有沒有回報,但美國、澳洲等地卻紛紛倣效,成立了多隻SIB。例如去年二月,美國紐約市以四年期SIB,向投行高盛取得960萬美元資金,用於當地年輕囚犯更新項目。若年輕釋囚再被判罪比率大幅減少10%或以上,高盛將可賺取210萬美元回報,否則的話便會虧損最多240萬美元,回報將由當地司法部及勞工部支付。

亞洲公益事業顧問創辦人Philo Alto稱,SIB特性別於傳統「追、揸、沽」投資理念,目前債券主要買家為私人基金或家族基金等大額投資者。

不達標 變相捐獻

Philo Alto續稱,項目一旦不達標,投資便會變相成為慈善捐獻。目前亞洲區仍未出現SIB,但他說:「一些在本港的基金經理,以及家族基金都在推動類似投資和慈善結合的項目,希望藉有意義的投資將香港變成更美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