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銀行經已日漸陷入困局,一方面因為低息環境,令銀行息差收窄,但監管收緊導致高風險業務受限,監管合規成本亦增加;另一方面貸款業務拓展受制,樓宇按揭大縮,轉而在私人貸款上爭崩頭,銀行不但貸款組合有變壞之憂,盈利能力亦受到極大制約。嚴峻的是,低息及流動性充裕會經年累月維持,令銀行的困擾短期揮之不去。

金管局三月發表的報告指出,信用卡及私人貸款顯著回升,由於個人債務增速超過個人收入增長,對銀行業構成潛在風險。較早前金管局官員又警示,本港家庭欠債佔GDP比率已升至百分之六十一,創下歷史新高,令金管局對私人欠債增長持續高於GDP增長極為擔憂。儘管銀行業面對這樣的現實,但迎風險前行而無法回頭。

主要表現為一場更激烈的私貸戰正打響,銀行秉持的理據是,私人貸款僅佔銀行貸款百分之五,亦即貸款組合之內大有拓展空間,而對組合帶來的風險也就不大。這個理據當然無法排除,個人債務增速超過個人收入增長,以及私人欠債增長持續超過GDP增長的「雙超」,對整體貸款質素帶來的擔憂,只是故意避開這個宏觀警示。

因為銀行已深陷拓展業務的困境,樓宇按揭向為銀行主打業務和利潤來源,根據去年底的數據,樓按貸款餘額約九千億元,連同私人貸款和信用卡墊款合共約一萬二千一百億元,即家庭總負債中,樓按佔比高逾七成。政府SSD、BSD及DSD一連串招數,已將樓按市道打窒,銀行在樓按難以搵食,是有意深度踩入私貸的根本原因。

銀行被迫更深踩入的私貸市場,顯然是爭食之局,一方面銀行要與銀行爭,另一方面銀行要與俗稱「財仔」的財務公司爭。因為私貸本來是財務公司傳統的主打市場,銀行以財雄勢大的強者身份介入,競爭怎能不趨激烈?競爭愈趨激烈,後果就是私貸利率愈低,造成私貸即使有得做也日趨薄利,與其無抵押的高風險本質日益相悖。

實際上,在銀行踩過界的同時,財務公司也踩入銀行主打的樓按業務,乘銀行規避樓按風險,戮力搶佔樓按生意,一按、二按以至三按都有人在做。至此局面可見,貸款市場傳統角色已大兜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打亂仗,戰果就是貸款愈做愈大、利率愈鬥愈低,整體金融槓桿亦愈來愈高,無可置疑的是金融風險不斷提升。

金融市場今時今日的形勢顯示,銀行面對業務生存和經營風險,深陷無法兩全其美的難境。無論金管局怎樣警示風險,銀行再聽話也只能在拓展與風險間,走鋼索式地有限平衡,在大環境日趨惡化下,滑向貸款組合壯大但質素變壞境地。無論金管局如何監管到位警示有加,無奈畢竟沒法在低息水浸環境為銀行找到業務出路,經濟弱勢中的債務亂世,風險籠罩,已將金融榮景悄然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