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戶口制度下,農民工難以在市區註冊戶口,亦不能享受當地福利。

在上星期的文章,筆者描述了七十年代日本和當代中國經濟架構相似之處,這樣看來,中國似乎已經進入了穩增長階段的雛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今年四月發布報告指,目前中國投貨資佔GDP的比重已接近50%。中國的投資佔GDP比率遠大於七十年代日本的30至40%。中國一些獨有的制度,是導致其消費佔GDP比率難以提升的原因,在日本央行在二零一一年發表的「從日本的經驗中洞悉如何重新平衡中國的經濟增長」(Rebalanc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Some Insights from Japan's Experience)中也有解釋。

在中國的戶口制度下,農民工難以在市區註冊戶口,亦不能享受當地福利。

在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國有企業裁員人數龐大。有統計指,從一九九八年開始的七年間,國企裁員累計近3,000萬,佔國企人員的60%,使勞動份額下降。下崗工人需要省錢為將來開支作預備,導致消費佔GDP比例下降。政府擴大公共住房,教育和醫療保健上的支出,並制定公共養老金的改革,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高增長時期的日本,有許多農民於城市落戶,並開始組織新家庭。此外,市區附近的農民亦賣地予房地產開發商,從而獲得豐厚收入,城鎮化刺激了城市消費力。

農民難在市區落地生根

在中國的戶口制度下,農民工難以在市區註冊戶口,不能享受當地公共教育、醫療保健和養老金等福利。為保不時之需,他們大大增加預防性儲蓄,在缺乏保障的情況下,他們落地生根也較難,消費自然較少。根據高盛五月份報告,此類未有戶口的家庭估計約有2.8億人,佔逾中國人口的20%,假如戶口問題得到解決,二零一一年城市家庭消費對GDP比率或可達25至27%,較實際數字高出3至5%,令近幾年的城市家庭消費對GDP比率形成略為增加的現象。

賣地予政府無得到好處

地方政府通常徵用土地的農民的土地,賠償接近土地的農業生產價值。而當地政府則以都市區的土地價值出售農地予房地產開發商,賺取差額。可見地方政府和開發商而不是農民得到最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