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澳洲、印度等央行宣布減息後,韓國央行亦加入減息行列,這個減息「全球化」的訊息,意義是雙重的:一方面顯示大環境貨幣政策普遍寬鬆,另一方面寬鬆的緣起,在於經濟全球性疲弱,已無一處繁榮的綠洲可言。更令人關注的是,減息能否提振經濟,仍是懸於頭頂的疑問,從美、日已長期近乎零息,但其經濟情勢所見,經濟平衡增長的成效極微,只是當地證券市場股債俱旺,好一番帳面富貴光景。

在這個全球減息潮中,也看得到央行政策的無章法須守,不排除有央行未必基於實際需要,或對政策效果充分權衡,更多是基於自我保護,也匆匆加入減息行列。各國當前存在程度不同的結構問題,阻礙着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的暗病長痛。減息,且先不問其成效,乃是各國樂用的止痛藥,大家都想藥到病除收立竿見影之效,以致表現為減息的競賽。

減息風潮中獨剩中國頂風而立,一直無緣減息,無疑是吃大虧的事,因為並非中國經濟已經好到不再需要寬鬆刺激這招。內地首季增長數據放緩,顯示中國經濟弱增長局面漸成。全球性的需求萎縮,使得中國借外力促經濟的路已斷 ;另外,國內的消費難成氣候,產能過剩扼制投資門道,無異於內外交攻,三駕馬車無一可倚重。

同時,由於早前刺激政策釀成信貸狂潮,經濟已深陷結構失衡,刻下減息恐怕只會重新點燃經濟舊引擎,像房地產更放量漲價,以致可能廢掉調控武功,以及加劇產能過剩,阻滯去庫存進程,結構調整也就淪於空談。欲減息而不能,這是中國的現實、決策的無奈。

最新公布的數據,四月消費物價(CPI)漲百分之二點四,超過市場預期;同時工業出廠價格(PPI)下降百分之二點六,創六個月最大跌幅。前者顯示通脹時下雖沒威脅,主流市場觀點認定,通脹在下半年會逐漸攀高;後者顯示需求無明顯反彈,經濟依然相當疲弱。數據凸顯了無法減息的兩難處境,盼寬鬆還只能是望梅止渴。

中央早前提出「穩住宏觀、放活微觀」,曾惹起中國跟風降息的揣測,然而既要穩增長、抑升值壓力,又要嚴厲調控房價,當中兩難緊緊綁住決策手腳。致使「寬財政、穩貨幣」政策基調變了質,淪為「中財政、緊貨幣」,即財政政策是近乎中性、貨幣政策是近乎緊縮的,決策保留的靈活性只在於,以睇情況微調的原則,力求管住流動性,使其處於盡可能合理水平。

在政策態度上,當局一再表明視刺激政策,如同為身體已虛弱者急着進補、猛打補針有害無益。實際的合理做法,打算容忍經濟在一定時期弱勢,並藉機推進改革,通脹溫和正好為利率、匯率的市場化改革,造就適合時機,以及試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操作。中國不管主觀上願不願意,都被迫放棄眼前幾年的較高速增長,藉改革達成長遠的可持續增長,若不能達到此目的,望梅止渴就是徒勞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