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局發聲明,對企策貨物與資本流向不相匹配,或以某種不合法渠道引入大量資本的行為宣戰。做法是要求企業作出說明,未能提供證明及合理解釋者,打入B類列表,受到更嚴格監管,合規三個月才解除恢復A類。然而招數顯見相當「溫柔」,似乎只不過在於一向疏於監管的「灰色地帶」,傳遞了已引起重視,試圖堵上漏洞的訊息。

出招無疑與人民幣的升值相關,近期匯價屢創新高,強化了熱錢流入套利的誘因。尤其在日本擁抱無限量化寬鬆後,人民幣匯價升勢更猛,當局似是無意阻遏人民幣的漲勢,但有意阻截不明來頭的熱錢,以免造成「人民幣吸引熱錢─熱錢推漲人民幣」的惡性循環。然而出招溫柔,能否收效尚存疑問。

根據媒體披露,出口商是通過故意誇大數據,或將資本偽裝進入其交易帳戶而進入內地的。高報出口價格是出口企業常用的方法;近期盛行的貨物「香港一日遊」、「保稅區兜圈遊」更是愈玩愈「創新」;此外,企業預收和延遲付款,「錢可以多進,出去就延期」,造成銀行結匯、收匯與售匯差額大於進出口差額,等等不一而足。

當中若以法律含義詮釋,出口商的行為顯然已帶有嚴重「欺騙」成分,對此僅給予一紙警告,只在其無法合理解釋,才將其劃入「另類」以示懲戒,直情是愛護有餘,懲戒不足。風頭火勢時,或可收斂一下,到稍為鬆懈又難免再復熾,當局有限度的資本管制,漏洞補而不牢,在效果上形同經常放生了敢於不守規矩的出口商。

市場意見認為,招數還是有效力的,否則人民幣匯價何以聞風回落?究其實,人民幣回落事出有因,雖然不好說與外匯局出招完全無關,但重要的是:其一人民幣已大漲多時,技術上調整一定幅度毫不出奇;其二促成人民幣回落,與另一招數─外匯局調整銀行結售匯頭寸有關。受這一新規影響,銀行整體外匯貸款餘額超過外匯存款餘額,銀行頭寸總限額須下調,要在市場買回美元。

外匯局說新規是為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防範外匯收支風險。但其效應首先是改善美元的流動性,抑制人民幣升勢。事實上,綜合起來看,外匯局今次出招,一手抓住出口商,另一手抓住銀行,既要執漏堵險,又要順勢打壓匯價漲升。正如每次出招,市場都會先作「過敏反應」,睇得中長線一些,效果未必就能鞏固。

早前海關數據統計,三月中國對港出口激增,增速創下十八年來新高,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鬧出內地和香港雙邊貿易數據不咬弦,揭出可能有相當大比例的虛假貿易,被國際資金利用為湧入內地渠道。一宗數據失實事件,引發外匯局今次出招防堵,所幸尚未為晚,熱錢湧入的風險警鐘及時響起,難免令人想到,若無數據失實事件發生,外匯局又會否出手?對貿易造假會否懵然不知或坐視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