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流行一句名言:要致富,先修路。這句流行語深深植入管治思維中,各地大興築路項目,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中央主導、地方主導的修路,在公路項目漸趨飽和後,修路的重點移向鐵路,形成一段長時期的投資熱潮,直到揭開鐵道部貪腐,才驟然停下來,而鐵路投資的高負債,以及效益低下隨之曝光於人前。

鐵路的高負債、低效益,達到驚人程度。原鐵道部截至一二年底債務達到二點七九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當年利潤是一點九六億元,以情況不變計,靠賺錢還債已是萬年大計。當然,帳冊上總資產有四萬五千多億元,負債率不過百分之六十二點三,未至於有破產威脅,但關鍵是鐵路投資不會停下來,似乎還要加速。

尤其在受到經濟下滑威脅,增長目標一再下移到「保七」之際,作為力保經濟穩定的一個立竿見影的手段,還得要指望鐵路投資。內地鐵路發展中長期規劃,到二○二○年全國鐵路里程要跨越十二萬公里,這目標在十二五規劃中被提前到一五年實現。這無疑顯示當局急着大幹快上建鐵路,究竟是實際需要,還是GDP的需要?

內地專家指出,從歷史的情況看,鐵路的運量已屆飽和的臨界線。具體分析,客運在非節假日的運力已遠超需求,大量高速鐵路的上座率都不高;至於貨運,一些資源運輸大省運力緊絀,但從全國平均看,需求已達基本平衡。這情況顯示,鐵路即使未致產能過剩,也已經飽和,龐大的鐵路資產盈利能力低下,就是因為供求已呈失衡。

在這種現狀下,再催谷鐵路投資,只會把運力飽和推向過剩。值得注意的是,鐵路投資的成本更可能已是今非昔比,以往由鐵道部融資,背後站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靠山,不僅融資方便,資金成本也低。鐵路資產劃入商業化的鐵路公司後,融資講究商業原則,成本也會高起來,對高負債的鐵路經營、償債構成壓力,效益更低落。

這是明擺着的困境,如果明知經濟效益低下,仍要加大加快投資,顯見當中無奈。踏入本世紀,內地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當中已有部分的車流量不足,有的線路更是大白象之類的形象工程。當前,房地產也在調控中無緣發圍,惟有鐵路尚可發揮,情況凸顯了決策的難境,為保經濟不墮,甚麼效益、甚麼負債,都只能先放一邊。

一葉知秋,從鐵路投資的困局,能看到內地經濟的難境。儘管中央力主經濟轉型,很想追求有質量的GDP,但受制於經濟已成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現實,不易達到政策追求的目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兩會後說過:要努力去實現二○二○年的目標,測算一下,這需要年均增長百分之七的速度,這不容易。既然百分之七的增速都不容易,兩會訂百分之七點五增速,是不是樂觀了,對難境估計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