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着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主權債務評級,內地媒體及民眾開始認為國際正掀起一股做空中國浪潮,有內地媒體出來反擊,亦有中國官員發聲明認為當前的金融風險可控,不用擔心爆發金融危機。

難道中國真的不會發生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源自信用過度擴張,在計劃經濟時代或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金融市場或是沒有或是不成熟,不會出現信用過度擴張。但近年市場發生根本性變化,信用過度擴張在近五年已成了常事,信貸增長是九八至○二年時候的近十倍,社會融資總額連年創新高。今年首季,社會融資總額達到6.16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紀錄,信用過度擴張已十分嚴重。

對於信用過度擴張,目前國內外基本上持有三種態度,一是國外評級機構及IMF等,用自己運作了幾十年的指標來評估這種風險,要求中國政府密切關注。二是一些內地媒體或某部門用其他成熟市場國家的指標來與中國情況比較,認為當前中國金融風險不高,國際上嚴重高估中國的風險。三是中國政府一些部門,認為中國的金融風險可控,不知道這些結論如何得來。

不過,對於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有多高?既無法用成熟市場國家的指標與經驗來衡量,也不可坐井觀天強調中國情況特殊,而是要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實質性問題上研究,才能把握當前中國金融體系風險的核心。

融資管道不可控制

金融危機爆發與信用過度擴張有關,但每一次危機,信用過度擴張方式千差萬別。有甚麼樣的融資行為,就有不同的信用過度擴張方式,也就無法用同一標準來測量不同國家信用過度擴張的風險大小,也無統一化解危機的辦法。這是為何歷史上,金融危機不斷發生的原因。

中國金融體系不成熟,其信用基礎及信用過度擴張方式,與成熟國家有很大不同,無法用成熟國家的標準或指標來衡量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大小。有人認為中國金融體系風險可控,關鍵在於市場槓桿率不高,證券化程度不同,但這只是美國信用過度擴張的標準,很難適用於中國。

近五年中國金融體系的信用過度擴張,無論銀行信貸增長還是整個社會融資的增長,都有十倍以上增幅,也反映在近十年住房市場價格上。這種信用過度擴張一旦停止,房地產泡沫必然破滅,金融危機也就爆發。

還有,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信用過度擴張,不僅表現在國家統計部門所公布的數據上,還表現在不少居民通過企業貸款、住房抵押貸款,從銀行體系獲得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這些情況不能用現有的統計指標計算出來。

當前國內社會融資總額連創新高,不僅在於融資管道的多元化,且在於這些管道是不可統計及不可控制。進入房地產市場資金是這樣,進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錢也是如此。所以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中國是否會爆發金融危機是不確定的,政府對此要有更多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