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貸款債急 經濟增長勢弱

內地消息披露,九點三萬億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其中三點四九萬億未來三年內到期。平台貸款債務一直被視為懸在銀行頭頂的利刀,中國銀監會固然不敢掉以輕心,當局除了急於設法拆除這個風險外,更被海外的重重質疑弄得疲於應付。平台貸款是不是像海外懷疑的,就是中國一場債務危機?很大程度還睇中國當局對此的應對。

可惜,對平台貸款的根底,當局已弄致一團糟。有關平台貸款的規模,各個政府機構說出不同的版本,更別提官方及民間專家的各有說法。這狀況造成了海外的疑惑,由於平台貸款是「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時期,商業銀行大規模押重地方融資的後遺。而「四萬億」刺激經濟被當局視為成功舉措,對平台貸款這個爛攤子,當局自會當作家醜力求遮掩,因此海外傾向懷疑當局所說的規模輕描淡寫,實際數額要大得多。

較早前,國基會在其發布的《財政監督報告》指出,地方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或成為中國財政風險潛在源頭。國基會又認為,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很大程度受房地產市場影響。在國基會評述裏,一方面讀到了就財政風險的警告,另一方面又隱然感覺對地方償債的失望。在房地產市場被置於調控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又怎會有較強的償債能力?

中央無疑心急,要解決平台貸款的風險,但地方未從土地財政的困局走出,找到可持續的財政來源,除了讓銀行對到期地方債務展期外,還可以開門路予地方政府,靠借新債來冚舊債,但這些顯然都不是治本的做法。只要地方財政無法開源增收,積存的債務始終是會爛尾的,在這個角度,中央縱然表現得心急,力求緩解困局,但未能解決問題。

就平台貸款有種辯解說法,因為貸款是短期的,而地方基建項目是長期的,主要是年期匹配有問題,不存在無法償債的問題。這種辯解欠說服力在於,一是基建項目是否重複建設或產能過剩的廢項目;二是「四萬億」時的項目,許多是低效益的「大白象」,低回報料不足以支持還本付息。指望項目帶挈地方政府提高償債能力,多屬言過其實。

無論地方政府如何想方設法,都未必能掙脫債務枷鎖,在中國整體經濟進入弱增長時期,地方政府從經濟增長的得益,亦勢必減少,靠增長增收償債更是無着落,恐怕最終還要中央出頭擺平,債務負擔落在中央身上,正切合海外看法,一般計算政府債務,其實綜合中央和地方的總和來分析,無疑是視中央為地方債務最終擔保者。

正因為考慮到最終由中央孭上身,地方債在內地不是甚麼大患。然而,進而值得擔心的是,政府為顧全財政安全,即如當局面對經濟下行,想運用財政手段刺激經濟,也會裹足不前或力不從心,因而這被視為經濟支撐乏力的底因。為甚麼中港股市大跌,就是地方債問題會導致財政有難,兜兜轉轉影響到經濟,成為市場唱空、做空中國經濟的重要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