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綺理:名牌長青術 物以罕為貴

筆者記得《金融時報》去年一篇分析,講述一些高端零售服裝皮具品牌銷售手法,最近在細閱北美暢銷的Lululemon(美股編號:LULU)成功之道時,找到零售股營運手法,值得留意。

擴張太快需求不足

首先要講的是「星巴克陷阱」,指當時星巴克(SBUX)咖啡連鎖店擴張太快,進軍需求不足的地區,最終導致關閉新店。Burberry(BRBY)去年九月發出盈警,指全年盈利或會在市場預期下限。公司近日公布截至今年三月的六個月業績,期內總收入實際增長9%,遜去年同期的18%。亞太地區為集團最大銷售市場,增速由過去的34%大幅放緩至15%,與中國增長放緩有莫大關係。

中央換屆鼓吹節約,相信拖累公司銷售。再者,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消費者口味迅速改變,由吸引眼球及注重表面浮華的消費模式(Conspicuous Consumption),演變成對品味及藝術的追求。Burberry設計傾向於使用其經典的格子以作招徠,公司積極擴張的策略是否適合新興市場口味,以及能否使其未來業績優於同業,筆者抱有疑問。

款式稀有搶購一空

相反,以瑜伽及室內運動服為主要業務的Lululemon,則善於在店舖所在地區製造需求,公司每星期會在店舖內開辦課程,吸引客人,從而製造需求。

公司能準確捕捉顧客心理,是成功重要因素之一。以普拉達(01913)為例,公司採取「只於限定時間內銷售」策略,營造產品稀少的感覺,不難發現其推出的手袋顏色甚多,但相同顏色及款式的皮具並非隨處可見。

○九年,Lululemon亦推出一款大受歡迎的Gratitude Wrap上衣,不久便一掃而空。直至前年,公司才再次推出同一款式,但只在一間店內推出,大部分尺寸迅速售罄。

對此,該公司行政總裁Christine Day曾指,她願意令顧客因買不到某一件稀有的特別版外套而感到洩氣。顧客害怕猶豫不決,自己心儀的貨品很快會被賣斷。另外,稀少感亦令客人覺得購買的產品較獨特,減少出現「撞款」的場面。

英皇證券(香港)研究分析員 譚綺蘅

於北美暢銷的Lululemon,善於在分店所在地製造需求,及準確捕捉顧客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