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要砸舊格局 組銀行講易做難

金磚國家首腦南非峰會上,批准成立一家開發銀行,由於亦論及「配套」的外匯儲備庫措施,被指為抗衡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些西方把持機構的產物。根據專家詮釋,金磚國是要創立一個傾向發展中國家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式機構,這當然引致西方的擔憂。這一重大舉措,顯然與爭話語權有了不同的意義。

金融危機引爆後,激發了對世銀及國基會,分別由美、歐領導的「慣例」不滿,鼓起改革的呼聲,為新興國家爭話語權,但有關改革的意願,一直被歐美大國晾在一邊。儘管一○年就國基會給予新興國更多份額,曾達成共識,但最後還是被美國否決;去年世銀選行長,結果又無懸念地是美國人跑出,新興國候選人淪為陪選花瓶。

西方決意不讓權,肯定是催生金磚銀行的緣起,畢竟新興國已經覺醒,認識到抵禦國際收支及貨幣危機,不能寄望西方的守護。當今的金磚國,涵蓋全球總人口的四成三,擁有合共四點四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又怎會沒有抗衡西方的意識?金磚國組自家的銀行,「砸破」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的舊格局,有能力去做、打算去做,但亦要看到做起來的困難。

今次峰會達成組建銀行的框架後,還要解決出資及營運的分歧,因為金磚成員國經濟水平是有差異的,在承擔與權利上,難免有數要講。同時,金磚國面對金融的挑戰,一方面成員國自身的金融體系尚未成熟,甚至成員中沒有一個是主要儲備貨幣;另一方面彼此間迄今還未實現資本的自由流動,如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因而要金磚銀行充分發揮作用,成員國仍面對改善自身,以及改善交流的艱巨任務。

聯合國的研究報告顯示,到一一年為止的十年中,成員國間的外國直接投資,雖然由零起步得到大幅提高,但份額依然偏低,相比在全球投資中份額的增長,成員國間的投資規模非常有限。例如中俄兩國都更專注於在歐洲兼併,或者在亞洲鄰國投資,對其他金磚國的投資反而不多。這反映了成員國聯繫的鬆散,當然也能解釋為未來的發展空間廣闊。

此外,金磚國發展模式的同質性,增加成員國協調的困難,或者說容易滋生拗撬。譬如,中國、印度、巴西處於相近模式的相近發展階段,像中印之間撇開政治嫌隙不說,彼此的經貿競爭性就很強,另外,強烈抨擊當前貨幣戰爭的巴西,就曾表達對人民幣匯價的極其不滿。正因如此,專家評論金磚國目前還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的組織,更像一個鬆散的俱樂部,這種狀況對建立金融信用,無疑是很大的障礙。

應該說,金磚國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一極,其崛起有望打破西方的金融壟斷,抑制美元霸權,有助全球的金融平衡,降低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然而,決議去組建金磚銀行,不過是邁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金磚國一方面需要金融強身,掃除來自內部的發展障礙,另一方面可能還要抵禦來自西方的梗阻,未來發展沒有坦途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