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不足溝通薄弱 金融中心再響警號

意大利開徵金融交易稅已超過三星期之久,但投資者和證券行對買賣普拉達股份之徵稅機制不清不楚,有些證券行和銀行經已通知客戶會扣除款項,有些則按兵不動,情況混亂令業界無所適從,負上最大責任的當然是意大利政府,但港府和港交所亦責無旁貸,需向有關方面主動溝通了解狀況。

即使事件主角普拉達也對徵稅茫無頭緒,公司遲至三月五日方發通告,確定香港投資者需繳交金融交易稅,但除了稅率之外,其他細則一概欠奉,只建議投資者另行諮詢專業意見,惟「專業意見」亦是一頭霧水,結果造成「交波」現象;意大利政府要收錢但又闊佬懶理,令人氣結。

以普拉達每日平均成交金額一億元計算,每日稅款為二十二萬元,一年計大約五千五百萬元,已不是一個小數目。普拉達是市值達二千億元的「國寶級」企業,投資者來自全球各地,如果連交稅亦可糊塗苟且,對香港這國際金融中心招牌也會聲譽下降。

現時證券行大多鬥減價搶客,交易佣金能收高於百分之零點二二的少之又少,若不先行向客戶扣除稅項,意味可能要做蝕本生意,索性罷買賣該公司股票是情有可原。對投資者而言,長揸或無足輕重,但超短線炒賣便要計及額外成本,窩輪投資者尤會計較。

港交所近年積極引入外地公司來港上市,如俄羅斯鋁業、巴西淡水河谷、法國歐舒丹等等,普拉達一一年中選擇在港上市,更被港交所視為重大里程碑。然而,各處鄉村各處例,發達國家尚且為應付金融市場波動,需要不時調整政策,新興市場更需為熱錢流竄而疲於奔命,港交所在拉攏國際企業來港上市時,亦要密切留意有否影響本地投資者的政策變動,此次普拉達事件是一次寶貴的經驗,盼港交所日後能更做好橋樑作用。

一間普拉達只是冰山一角,港交所對一些影響重大的國策往往是反應遲緩;香港已是內地企業上市的集中地,一一年中國抽取股息稅,令香港投資者大為混淆,引發連串風波;今年開始內地再為長線和短線投資者收取不同股息稅,同樣地,本地投資者亦有一段時間不知是否牽涉其中,港交所的應變能力一再令人失望,無法令投資者進一步建立信心。

意大利開徵金融交易稅開創先河,其他數個歐洲國家明年亦會加入行列,無疑意國政府推行倉卒是混亂主因,但港交所亦需發出較明確指引,現時一些小型證券行博千里迢迢難以追稅而抱僥倖心理,但到時若追收額外三成罰款,將會造成更大的責任誰負問題。

普拉達為大價股,參與散戶或不多,但港交所事無大小亦應向投資者作個交代,徵稅展開三個多星期還未有答案,待中小型證券行忍無可忍聯合呈請才引起重視,顯然港交所的反應「慢數拍」難以服眾。兩年前,港交所張燈結綵高調迎來普拉達,今日之冷淡應對金融交易稅卻如事不關己,雖然無能力改變徵稅的事實,惟亦應盡力釐清業界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