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勾」削弱政策彈性 樓市前景恐添風險

政府取消勾地制度,市場反應有褒有貶,正如任何政策均有利有弊,最重要是方向正確、時機對不對、力度鬆緊適中。毫無疑問,政府從供應和需求兩方着手壓抑過熱樓市的決心值得肯定,但政府破釜沉舟取消勾地,兼一口氣盡推四十六幅住宅地皮,自斷退路,反添市場風險。

這些年來被勾出的土地逐年減少,勾地制度現今看來是可有可無,廢除一個已失作用的制度本來無大爭議,鳥盡可以藏弓。不過,政府高調作出摒棄,一如按揭證券公司早前宣布拒為部分樓盤提供按保,屬擺姿態居多。勾地制度即使已名存實亡,換句話說,取不取消已無足輕重,但繼續「雙軌制」,多一個工具調節不是壞事。樓市好景時,賣地擠走勾地;但當樓市逆轉,勾地未嘗不是一枚可用的棋子。

政府為顯決心,還盡「地」一煲,但四十六幅住宅地有近半未完成規劃程序,有病急亂投醫的味道。此舉無非想告誡市場,勿因短期供應短缺而衝昏頭腦,惟「晒冷」式下注則賭味太濃。政府雖多握兵符屯下重兵,但控制不好又會重蹈前朝覆轍,畢竟政府過往進退失據是劣績斑斑。

新例一開,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土地拍賣可由買家市場轉為賣家市場,但其一向毛病是一廂情願,以為可牽着市場鼻子走,事實上,往往遭市場打亂陣腳;所謂增加推地彈性,隨時身不由己,還未計及外圍經濟及息率走勢等,皆不在本身控制範圍之內,而且取消勾地,其實是自削進退的彈性,發展商增加土儲的自由度亦被削弱,尤其是小型發展商連勾偏遠地的渠道亦已被堵。

看似是政府重新取回土地供應主導權,但投不投地發展商仍是主宰。土地供應菜單琳琅滿目,發展商大可擇肥而噬,尤其質素較差的土地或乏人問津,天水圍天榮輕鐵站項目早前流標,所以晒冷推地最大的風險是流標或流拍,增加供應變成供應不足,招致反效果,好心做了壞事。

任何商品均需遵守供需定律,由「麵粉」至「麵包」亦然,發展商一旦傾向保守,二手樓氣氛也會受到影響,對樓市會有一定冷卻作用。

樓市溫和調整是各方所樂見,但世事豈如人願,假如樓市深度調整,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誇下海口「仍會繼續維持原有賣地目標」,等於自斷退路,到時出爾反爾又生失信於民的怨懟,未上車的人士自然希望樓價愈低愈好,難免順得哥情失嫂意。即使政府願意賤賣土地,又恐惹來官商勾結的指摘,暫時只能見步行步,所以更需為自己留下轉身的餘地,把勾地制度取消恐是有失審慎的做法。

多年來,樓市不是過冷便是過熱,發展商和業主的心態隨波逐流,政府的措施更是推波助瀾,密集的干預就是不能做到適時適度,往往賊過興兵,而且政策不能貫徹始終,結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拆勾猶如畫蛇添足,其實政府所要做的只需提供穩定供應,若連政府也失去冷靜,樓市焉能不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