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Column:央行嚴控信貸說易行難

據報道,上個月內地一些大銀行收到央行關於信貸投放過快的警告,而且央行已經約談數家銀行,要求嚴格控制信貸規模,保持貸款平穩增長。這說明甚麼?市場反應是今年央行信貸政策穩中見緊,二○一三年的銀行信貸增幅可能下降,影響內地銀行盈利,使得銀行股價普遍下跌。實際上,該事件說明了,今年央行與商業銀行關於融資規模擴張的博弈將會十分激烈。

今年是新政府上任後的開局年,地方政府政治性周期的投資擴張無可避免。從各種渠道所獲得的訊息來看,各地方政府規劃的投資項目,遠遠高於二○○九年的四萬億元人民幣。為防止地方政府新一波投資衝動,在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提出經濟增長質量性,以及促進經濟結構轉型。這就會採取一些政策來保證GDP增長質量提高,但地方政府或非這樣思考。

從二○一二年地方政府的GDP高於中央GDP5.7萬億元,便可看出端倪。每個地方政府,根本不想讓當地GDP增長差於其他地方,否則地方政府首長的政績從何而來?由於這種慣性很難改變,中央對地方追求過高GDP的政策影響所起到作用也在減弱。如果央行要控制信貸規模,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就會進入非正規融資。據我所知,這幾年委託貸款快速增長,很大部分就是流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對銀行信貸規模管制只會加緊而不會放鬆。

當前中國正規金融仍然受政府嚴格管制,既有數量、也有價格管制。數量管制主要表現為信貸規模管制,價格管制則表現為銀行不可對利率風險定價。商業銀行的競爭其實就是信貸規模競爭。因此,只要央行信貸規模管制放鬆一點,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就可放鬆更大。二○○九年商業銀行放貸情況,就是最好的經典案例。

銀行風險意識減弱

隨着地方政府新一輪投資熱潮到來,住房市場價格上漲預期強化,銀行的風險意識開始減弱,信貸規模數量上擴張的衝動十分強烈。這就是今年一月銀行信貸快速增長的原因。出於二○○九年的教訓,央行一定隨時向各商業銀行打招呼,要求銀行遵守約定,不得超過中央所要求的信貸規模。不過,商業銀行肯定會千方百計突破央行管制。一是目前社會融資渠道十分多元化,銀行信貸佔整個社會融資的比重已經下跌到50%左右了,今年可能突破這種融資管制的渠道會更多及規模更大。

近幾年來,社會融資渠道多元化,完全是與政府對信貸規模、價格嚴格管制之結果,央行及管理部門是否會出現新的管制政策,仍相當不確定。二是隨着經濟從底部反彈,房地產市場又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銀行會通過正式及非正式讓大量融資進入房地產市場,使得央行給大銀行更多風險提示,減少信貸流入房地產市場。

對央行來說,儘管今年貨幣政策的基調無多少改變,即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讓貨幣增長及信貸增長回歸常態,但是央行要達到目標並非易事。因為,如何保證實體經濟所需的適度信貸增長說來容易,做起來十分困難,特別是對住房市場。因為在出台政策時,政府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當時國內房地產性質到底是甚麼,因此,在當前國內住房市場又可能開始繼續把泡沫吹大的情況下,今年央行貨幣政策會更加謹慎,這必然造成央行與商業銀行之間的博弈更加慘烈。

當然,看今年貨幣政策之大勢,還僅是一些慣性分析,這些都是基本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沒有考慮,就是今年三月份之後,央行主事人的調整,以及金融各管理部門的人事安排。在中國現行的制度安排下,央行主事人的風格,對今年貨幣政策同樣是重要因素。對這點,還得在三月份才見分曉。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

近來社會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完全是政府對信貸規模、價格嚴格管制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