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冷市場熱 量寬濫通脹狂

美國經濟看似漸入佳境,不僅失業率由高峰期的百分之十點二回落至近期的百分之七點八,困擾美國政商各界的樓市亦開始呈現回穩迹象,樓價止跌回升,令外界相信美國經濟復甦的苗頭,比歐洲國家更茁壯可觀。但看深一層,美國經濟的體質仍然非常虛弱,距離完全康復更是漫漫長路。

以近日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為例,按季表現不升反跌,雖然跌幅只是百分之零點一,看似微不足道,更何況只是初值數據,在二月底公布終值數據時,仍有向上調升的一絲希望,但不要忘記,這是連續十三個季度錄得增長後首次出現回落,即使終值有可能調升,證明這是虛驚一場,也不能排除終值揭示的真相比現在更差的可能性。

事實上,美國聯儲局一月份議息會議聲明已經發出類似預警的提示,指出美國經濟最近幾個月已陷入停滯不前的局面,即使這是與天氣惡劣有關的偶發因素,未必足以扭轉經濟回升的軌道,可是美國經濟底子薄弱,不堪一擊的窘態立即暴露無遺,向全球揭起本身的瘡疤,原來任何小小的不利因素,都可能足以威脅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復甦大計。

踏入二○一三年,聯儲局開始按照原定計劃,每月買入八百五十億美元的國庫債券和按揭證券,藉此壓低長期利率。聯儲局加大量化寬鬆的力度,原意是想減輕市場的融資成本、紓緩置業人士的供樓負擔,令美國樓市在調整期間的震盪不至於太慘烈,這些目標在若干程度上都可算做到了。可惜,低息環境對於促進實體經濟活動、鼓勵投資的成績卻大有不如,無法達到聯儲局的期望。

但從另一面看,聯儲局大量增加的流動資金,不少卻流入資產市場,推升股市和債市。對投資者來說,供應源源不絕的資金,自然成為資產價格上升的最大推手,本來用作振興實體經濟的資金,現在轉移目標賺取短期回報,其實是令已經扭曲的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進一步被扭曲。

坦白說,美國「經濟冷,市場熱」,走向呈兩極發展,在在顯示資產市場已出現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債券大王格羅斯以及其他赫赫有名的投資界人士亦指出,面對超大量的資金充斥市場,投資者應該感到害怕,而且是非常害怕,並要準備接受債市、股市、房地產、衍生產品高風險但低回報的現實。

末日博士麥嘉華亦指出,央行大量放水必會自食惡果,市場將會懲罰央行這種行徑。言下之意,是美國、歐洲等地方隨時面對通脹升溫的威脅。過去幾年,美國不斷加大量寬,卻未見通脹肆虐,並非發警告的投資專家危言聳聽,而是美國經濟受創太深,需求嚴重萎縮,抵銷通脹升溫的壓力。

不過,只要資金氾濫的情況一日存在,隨着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逐步真正復甦,在海量資金培育下形成的通脹惡獸,究竟對經濟會產生多大的殺傷力,相信即使最頂尖的經濟專家亦不能完全掌握,普羅市民更須嚴陣以待,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