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債務風險 惠譽連環示警

評級「三劍客」之一的惠譽日前出鞘,劍指中國債務風險,威脅或下調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主要根據是中國債務增長速度,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預期今年信貸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可能達到超過兩倍的水平。惠譽連帶對香港銀行「將了一軍」,認為情況已令本港銀行面對更高風險,當然是因為近年內地企業,在本港的內保外貸迅速膨脹,本港銀行與內地構成風險連環。

惠譽並非今時今日才盯上中港,早兩年已緊密觀察兩地信貸,儘管曾表示對有本港銀行,對內地貸款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擔憂,但對香港銀行的評級展望,始終維持在穩定的評級。這是有賴於本港銀行,資本雄厚及奉行低風險取向的傳統,基於評級機構的關注,只要調整內地及香港信貸業務的比例,便可以消除評級機構的疑慮,但顯然本地銀行沒有這樣做,甚至由於競爭的推動,更滑向相反的方向。

其實,這正暴露了本地銀行的無奈。資本雄厚與出路狹窄,恰恰構成一對業務冤家,傳統上本地銀行資金的最大出路,一是貿易結算,另一是樓宇按揭。這兩瓣業務,一個因出口被打殘愈玩愈縮,一個因樓價調控亦生意愈做愈少,內地企業債成為業務的補充,促使銀行湧入爭食。由於對內企放貸不像本地業務般受控,風險不確定是必然的事。

本港銀行信貸資產質素可能下降,症狀在本港銀行,根源卻在內地經濟。雖然對內地貸款為短期、有抵押及與貿易相關,但在內地經濟仍不確定、企業透明度不足的情況下,風險超出本港銀行可控範圍,是有機會發生的。事實上令人擔心的正是,內地的系統性風險在上升中,債務膨脹超過GDP增速之餘,債務的規模及質素,還帶出兩大憂患:

其一,地方債務一盤糊塗帳。較早前中銀監透露,銀行體系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高達九點二萬億元人民幣,佔銀行整體貸款逾一成三。然而當中多少是地方有力償還的,多少是要中央「包底」的,一直「唔清唔楚」,地方融資一般投向耗資巨、回報慢的基建或房地產項目,地方的償債能力完全信不過,中央「包底」的機會很大。

其二,內地非銀行信貸或表外信貸日益吃重。所說的是影子銀行涉及的信貸,因不在監管之下,根本不知這池水有多深;另外,銀行將理財產品吸納的大量資金,用於高風險的表外信貸(按惠譽估計高達十三萬億元人民幣),這些無疑是金融體系的心頭大患,一旦出事,無論政府、銀行、企業誰來埋單,都是一場危機。

看起來,這是內地銀行體系的風險,與本港銀行無關。但明顯不過的是,上述內地銀行的風險,是殃及整體的系統性風險,一旦發生問題,後果將是資金鏈的全面崩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本港銀行對內地的信貸,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差別只是引發的問題有多嚴重而已。惠譽視中港債務瓜藤相纏,作出連環示警,並非言不及義,無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