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儲充足經濟得益

施政報告中,土地房屋政策是「重中之重」,包括十項短中期措施增加300公頃的土地;同時透過發展新界東北、洪水橋、大嶼山等新發展區,以及填海造地,建立長遠土地儲備。政府亦以「協助基層上樓、協助中產置業」為施政理念,一系列數據包括五年內落成約7.5萬個新公屋單位,在未來三至四年,一手市場預計可提供6.7萬個單位等,顯示未來幾年無法大幅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期望社會各界諒解「地從何來」的困難。

填海造地、開發新界、放寬地積、改劃GIC及工業地為住等等過去都提出過,雖然沒新意,但在政策綱領的施政報告中列明,正顯示其重要性,而且不受時間限制。問題是這些建議方案公開諮詢時,往往因為諸如保育、環保、景觀受遮擋、賠償等理由,不獲公眾所支持,今次特首這樣高調提出,是希望大家權衡利害,日後推出建議方案時,能獲社會的共識。

筆者從另一些角度看增加長遠土地儲備的重要性,充足的土地房屋供應,有利於紓緩普羅家庭住房開支高(包括供樓或交租)的壓力。同時,讓家庭可花較多的金錢在非住房的支出上,間接令社會較多的經濟環節受惠。如果住房開支持續上升,家庭花費在其他支出只會愈來愈縮,造成其他經濟環節萎縮,社會趨向過於側重地產的不健康現象。

未來建屋及基建等大興土木,對建築相關行業及專業人士都是好機遇,對本港社會經濟亦勢將產生乘數效應。惟建築工人短缺,假如無破解之法,勢必搶高建築費,嚴重的甚至令短中長期的建屋目標無法達成。

小心加辣措施再出

政府欲透過房署、房協、市建局及港鐵等機構加快步伐去增加房屋供應,應同步檢討強化這些機構的人力編制,並提高建屋效率,建議重新採用「私人參與計劃」PSPS,利用私人機構的建屋力量去補助政府達成各項建屋目標。

有人認為今次施政報告沒有加辣打擊樓市,甚至是入市訊號。筆者提出警告,不是沒有加辣,而是諸如加強版SSD及BSD早已搶閘實施,特首明言,如有需要,隨時再出招。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註冊專業測量師(產業測量)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