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樓市復甦 房產ETF當炒

美國樓市泡沫在○八年爆破,觸發次按危機,但在近期美國經濟回暖、樓市開始回升之際,原來投資美國地產以及建築相關股份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早已偷步爆升,且勢頭強勁,希望趁早分一杯羹?不妨選擇相關ETF。

投資外地物業向來被視為「隔山買牛」,風險甚高,但如果投資者想伺機在美國樓市復甦之際賺一筆,可以買賣美股的方式買入在美上市的房地產ETF。

去年九月聯儲局宣布無限量購買按揭抵押證券(MBS),壓低息率,刺激樓市,按十月標普Case-Shiller樓價指數顯示,二十大城市樓價按年4.3%,高於市場預期,是自一○年五月以來最大升幅,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指數統計範圍主要包括獨立屋(Single Family House),不包括公寓(Apartment)或合租房,此外指數只統計物業兩次交易紀錄的變幅,新建樓房並不計入。

新屋動工 未及二手

中投証券副總裁譚梓業曾在美國生活多時,熟悉當地房屋市場。他認為,雖然美國樓市有復甦迹象,但很視乎個別地區而定,而且目前二手市場交投回升,但新屋動工數目上升幅度仍未算是理想。」

他解釋,建造新屋的計劃始於發展商,先買地再聘請承建商建築,計劃可以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但當二手樓市場的指數上升速度比新屋動工快,即反映市場不敢看太長遠,前景仍未明朗。據報美國去年十一月新屋動工數目按月跌百分之三,仍較市場預期差。

儘管市場前景尚未明朗,其中投資於美國建築及家居維修股份的ETF率先跑出。以iShare道瓊斯美國房屋建築業指數ETF(美股:ITB)為例,其追蹤道瓊斯美國住房建築商指數表現,ETF一年回報表現近69%,同期基準指數回報相若,十大持股包括有全美最大住宅建築商Lennar Corp(美股:LEN)及家用建材用品零售商家得寶Home Depot(美股:HD),兩者去年分別各升96.79%及47.12%。

不過談起投資美國樓市,譚梓業直言不喜歡在美國直接買磚頭,從經驗得知,樓市見升幅,背後不一定有穩健基礎支持,「就如以前的硅谷,是因為當時科網業界富裕起來,他們有一大筆錢,很容易就炒起了附近的樓,後來科網股爆破,部分人無力償債,於是便出現一個個銀主盤。」

REITS回報穩定

所以,他偏好有穩定回報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美國政府會向外國投資者雙重徵稅,包括資產增值稅及入息稅,單身人士稅收更高達三成多,所以香港人直接投資美國股票不會有太大得益,反而商場或者酒店的REITS就買得過,有穩定的回報,而且部分是免稅的。」

他推介一隻由嘉信發行的美國不動產投資信託ETF(美股:SCHH),追蹤道瓊斯美國精選REIT指數表現,一年回報約18%,股息3.38厘。「買REITS,雖不如股票增幅那般強勁,但一般會包含幾個州份的不動產,且有平穩增長,相反當遇着跌市,跌幅亦會較小。」

他預料,美國低息期維持至一五年前,企業享受了一段長時間的低息借貸,毛利一定受惠,有能力增聘人手,帶動美國股樓向上,預計美國樓價整體仍有5至10%上升空間。但他強調升幅只會平穩向上,「因為美國地方很大,美國人買物業亦是自用需求較多,不是投資用途,所以樓市難以爆升。」

個案直擊:港人美國買樓實錄

Ginn及丈夫Johnny數年前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定居,在郊區比佛頓市(Beaverton)以22萬美元買入約1,700呎的獨立屋,不過三年來當地樓價下跌,雖然最近輕微回升,但目前該物業只值約19萬美元。

她指在購買物業前,她需要向銀行或按揭公司申請按揭,視乎他們的收入、信用,決定按揭的利率及按揭成數。

他們當時所買的是一個「銀主盤」,因為上手業主無力繼續支付房貸,而要跟銀行達成協議,以低於貸款金額價格出售物業。

供樓息平 雜費卻貴

她表示,當時以物業售價的七成向銀行做按揭貸款,要以扣稅後的收入作基礎。最初以定息5厘做三十年按揭供款,但她留意到美國息口維持在低水平,因此最近進行轉按,新做按揭只有2.75厘,供款年期亦縮減至十五年。

她指出,在利率較高的時期,較多人會選擇以浮息做按揭,但以目前息口相當吸引,不少人都選擇做定息按揭「供平樓」。

不過,供樓雖然平,但在美國置業的雜項費用亦頗多,包括住屋保險,如果首期不足兩成,更要額外每月支付200美元保險費。此外,每年更都要向政府支付物業稅,視乎居住的環境及物業的價值。Ginn透露,他們每年需繳3,300美元稅,相當19萬美元樓價約1.7%,比例相當高。另以她了解,在學校區附近,3,000呎的物業,每年繳稅更可高達9,000美元。

參考房地產網站Trulia數據,比佛頓市平均呎價約130美元,按年增4.8%。成交量中位數508宗,按年升4.7%。

美國樓市有回暖迹象,投資者除了買磚頭外,亦可藉地產相關的ETF贏盡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