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彰顯敗績 股改還須遠見

B股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廢板,被視為股改的敗績一點也不過分。以中集集團為突破口,嘗試將B股轉為H股,找到一條「撤退」的路徑,這是為糾正「歷史錯誤」作出努力。B股半死不活地拖了二十一年,一方面早已無法體現集資功能,另一方面這個設計給外資玩的「遊戲」,自○一年二月向國人開放可用外匯買賣後,已經主要是國內民眾在玩了,換言之,B股板塊已完全變色,顯示了當初之設就是短視、失誤的舉措。

像B股這樣的失誤,並不是單一的,至今股市備受困擾,成為擴容剋星的「大小非(流通股)」,是另一鐵例。「大小非」不僅不是甚麼股市可持續的設計,反而是埋下的計時炸彈,成為日後不時冒起的風險。如果只拿今天上市市值之高、上市公司之眾多來說事,誇口股改的成功,難免有自欺欺人之嫌。現今糾錯和拆彈的艱難,恰說明當初的缺乏遠見,承認這一點是力避重蹈覆轍的前提。

如果打造B股是當局的失誤,那麼讓這個失誤延宕十多廿年,就是極大錯誤。因為累人累時的B股,不僅沒有帶來財富,反而葬送了股民多少血汗金錢,B股公司也在無法補充血液的苦捱中「吊命」,更不用說做大做強了。如果中集B轉H成功,為B股打開一條出路,無疑是各方皆大歡喜的事情,作為承接了B股「遺產」的港交所,也許冷手執着熱煎堆,亦值得歡喜。但共同的解脫是否一項共贏的喜事?並不盡然。

有B股投資者提出,不放棄B股投資是股民的權利,B轉H後股民出局無得玩,因為根據國內法規,個人投資者不能在港開戶。這涉及違反上市契約,不容當局強制性推行。看來解決這個難題有兩條路可行:一條是尋求股東認可B轉H,放棄抗訴;另一條是開放個人投資者用自有外匯買賣H股。前者要做不難,多數股東已不欲「艇」在B股這條破船上,是否有決意不拔的「釘子戶」,堅持訴諸於法難以預計;後者是B轉H順理成章的發展,但涉部分資本帳以何種方式開放,要有政策跟進,亦非無法突破,何況B轉H本身就是突破。

當然,這個突破非同小可,對於港股就是開出直通車。港股直通車由倡起至今已多年,一直只聞汽笛聲,不見車開來。內地倡而縮沙自然是有其考量,但今時與往日已不同,資本帳在逐步開放的進程中,港股直通車是否開出,理應重新衡量利弊。對今天A股提振無從,當局既然想到引外水助提振,實際已觸及到對外開放的舉措,與其頭痛醫頭地局部下手,還不如更具遠見,系統考慮中港兩地股市的互通,將引入來與放出去通盤考慮。

A股的終極打救惟有改革,也許途徑只有走向開放。雖然當局為救A股有心引來外水,但對外水的衝擊更深重戒備,這種葉公好龍的心態,使引資不可能對提振A股有重大作用。一個不開放的股市,缺乏外來的投資,缺乏外來的改良壓力,是難以進步的,也是難以做大的,內地從股市成長的坎坷和波折應當知此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