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有把握 寬鬆策謀引退

關注中國經濟,焦點勢放在下月中的中央經濟會議,屆時將為下年的政策定調。會期將至,造勢開始,有關明年經濟的政策方向不斷有訊息滲出,例如明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設定為百分之七點五目標。至於政策基調,看近幾年的「政策詞」:○九年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年是「穩經濟、調結構、控通脹」,一一年是「穩增長」、「穩中求進」,一二年是「穩增長」。顯見不管怎麼變,近幾年都離不開一個「穩」字,明年還會就「穩」字定調,此預期難免特別強,政策大動作的可能降低。

經濟增速不再求「保八」。十八大講到明的目標,是一○年到二○年的十年間,GDP總量增長要實現翻一番,照計數,在目前基礎上,維持每年百分之六點八的增速,就能達標,今年增速兌現「七點五」已成定局,若要十年的達標穩陣些,十二五期間GDP增速在「保七」與「七點五」之間,十三五期間略有意外,也不礙實現達標大計了。當局穩增長的決策意圖,可理解為在求穩角度,基本上已不求保八,但求保七。

「保七」經濟無大痛楚,由今年就業情勢得到證明。今年訂下的就業目標:城鎮新增就業九百萬人以上,失業率控在百分之四點六以下。年內在「七點五」水平的GDP增速,首三季城鎮新增就業一千零二十四萬人,失業率百分之四點一。一方面顯示了內地GDP增速的設定,注重了與就業目標「掛鈎」,另一方面證明GDP增速保七,就業已無大礙,當局足以有恃無恐不求「保八」。

一二年的經濟表現,給當局吃了定心丸,於是官方釋出聲氣,認定經濟運行的內在機制穩定,毋須強力宏觀政策干預。對此可以理解為,外間對更寬鬆政策的期待可休矣,決策要的是防止政策滑向寬鬆化。有兩個目的:一是力防走向負面,二是乘勢推動結構調整。對於前者,當局深知四萬億救經濟所釋出的貨幣,尚未完全消化,若然政策滑向寬鬆化,過多貨幣再進入市場,通脹就如一點即燃,簡而言之,恐怕四萬億的疊加效應,造成更大的麻煩。

當務之急是消化貨幣過濫的同時,老老實實地調整結構。以往經濟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得不到解決,甚至未邁開解決的步子,近期經濟呈見底回升景象,即使是依靠國內需求為主,但亦仰仗國家財政推動的投資加速,也是「不可持續」的。經濟累積的結構問題還少觸動,將GDP增速穩在不太高的水平,有利迫使地方政府GDP主義發燒症降溫,將治理意識落到結構調整上。

事實上,因應危機救助的一些政策,已悄然地退出。例如,家電下鄉的補貼政策終止,汽車業的補貼促銷不再,早前對煤炭業、航運業無意施援手,近日對鋼鐵業亦要叫停扶持,在在顯示中央有心逼產業、企業跟隨市場自我調整,減少對政策的依賴。迹象顯示,明年新領導班子經濟治理的政策重點落在結構調整上,可謂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