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綜論:資產家賺盡社會財富

上期筆者在本專欄中,指出香港由二十年前的「資本主義」,變成今天的「資產主義」。很多讀者希望筆者進一步解釋,故此今期花一點篇幅,解釋「資產主義」為香港帶來的轉變。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資本家」成立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受薪者」替資本家工作,領取薪水謀生。「資本家」要夠叻才可賺錢,所以老闆願意對叻人付出高昂費用,打工仔只要能夠協助「資本家」賺錢,都有出頭的一天。

資本家替業主打工

但在「資產主義」的世界中,知識變得相對不值錢,因為最後的成果,大部分走進「資產家」的口袋裏。

假設你在茶餐廳付出100元,與家人吃一頓午餐。目前普遍是30元為食物成本、30元為夥計人工、30元為租金、10元為「資本家」利潤,故「資產家」得到的是「資本家」的三倍;假若老闆得到110元,業主就會加租,在多得到的10元取去8元;如果經營不善只得到90元,10元將從「資本家」的利潤扣除;如果再差一點只得80元,「資本家」就會硬蝕10元,最後關門大吉。

上述情況出現在各行各業;拿着資產的人,取去社會大部分的成果,結果引起各種問題:

大學生淪為窮忙族

(1)年輕知識分子成了窮忙族:「受薪者」和「資本家」的才能不值錢,社會亦不願意對專業知識付出高昂費用,年輕人就算勤力工作,但客觀環境讓他們進入窮忙族的困局。今天很多接近三十歲的大學畢業生,每月收入只有萬多元。

(2)加深「M型社會」兩極化:窮人未能通過知識往上流動,擁有資產的人取去社會成果,結果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沒有資產的中產階級亦流向窮人的一邊。

(3)物業價格易升難跌:當經濟愈好,大部分成果走進「資產家」的口袋裏,持有物業的回報就愈高,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當經濟不好,損失只集中在「資本家」身上,令他們寧可把資金買入資產。

(4)大學生買樓困難:筆者在二十年前大學畢業時,大部分同學都容易找到近萬元的工作,每年加薪20%以上,當時太古城每呎只是2,000元,畢業後數年買房子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但二十年來起薪點停滯不前,如果不做「啃老族」,怎可能有錢買樓?

要解決以上問題,要先從「資產主義」着手。但「資產家」是既得利益者,改變遊戲規則談何容易?

此文章之內容,只提供給零售證券投資者作參考之用,所載的見解、分析、預測、推斷和預期,只是根據可靠資料而作出的研究觀點,只反映作者本人對投資市場的個人意見。

中信証券國際執行董事 林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