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財富縮 退休難安樂

滙豐的調查顯示,近兩成港人過去半年資產淨值減少,市民理財的首要目標是退休準備和對抗通脹。與此相映成趣的是,日前瑞信發表的研究指出,由於歐洲家庭財富大幅下跌,使得亞洲地區財富總量「爬頭」,首次成為世界首富地區。亞洲與歐洲呈現的是彼消此長下,財富總量的易位,其實過去一年,亞洲的家庭財富也下降了百分之一點九,在金融危機大形勢下,亞洲家庭財富的抗跌力要強於歐洲,因此港人資產淨值減少不出奇。

值得注意的是,滙豐的調查顯示,港人的投資組合一般都偏向股票,在總體投資組合所佔比重逾一半的五成七,有四成八人只投資於股票,沒有任何其他資產平衡風險。造成資產在當前面臨下降的周期,面對現實港人投資漸趨謹慎,平均六成流動資產為現金,而且有七成七人計劃增持現金。正因為資產的保有和增值十分脆弱,實現退休準備和對抗通脹目標,顯得並不容易。現實的問題是,香港經濟大環境沒有打造好,港人即使保守謹慎,亦未必能有機會實現退休準備。

香港的經濟本就是嚴重失衡、毫無風險抵抗能力的。為何港人投資組合偏向股票?因為港府以往把金融看成是本港經濟的脊骨,打算靠這一瓣養活全港,使得金融具有優先發展的地位,但是自由經濟下的資金進出,常常造成市場波動。這種發展策略的偏頗和失衡,與毫無風險抵抗能力的配搭,使金融市場成為外資提款機,另一個角度就是股民財富蒸發器,市民想靠金融市場增加財富,是日益虛幻的妄想。

與金融市場伴生榮衰與共的樓市,也是港府經濟策略的傑作。目前樓市如同財富發酵器,超級牛市造成的樓價膨脹,只是製造着更懸殊的貧富差距。不可忘記九七、九八年樓市泡沫爆裂後,那種大面積負資產的景象。誰都不能保證樓價只升不跌,只是樓市漲跌周期長於金融市場而已,看似「磚頭」足以抗衡通脹,但嚴重失衡形成的大牛市,甚麼時候大回調就是財富效應的大逆轉。

香港經濟缺乏可靠的藏富途徑,投資亦如步步險途。政府當作德政的強積金體制,又能否成為市民退休的依傍呢?十多年來強積金的表現令人失望,最好的略有增值,較好的只能保本,不好的出現虧損,何來足以準備退休?現在有了強積金半自由行,情況亦不會改觀,交託這班基金經理,換了交託那班基金經理,只要宏觀大環境不濟,神級基金經理都翻船,還有甚麼高手可交託?

香港有過富貴的繁榮年代,如今要體認今不如昔的事實,但這並非是注定的。香港不是總和新加坡比較嗎?十年前新加坡人口只有香港七成,勞動人口僅香港一半,十年過去了,新加坡的經濟增長率超過香港一倍。新加坡轉型金融、實體左右逢源的發展模式,升級為擁有高增值產業的實力體,成為中國、印度、東南亞的貿易金融樞紐。這些都是香港望塵莫及的,沒有個人遊撐場,香港的消費都不知頹成甚麼樣,民眾財富又能好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