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無限人有限 美國恐再無板斧可用

伯南克第三度使出了他的成名絕招─「量化寬鬆」(QE),過往兩次QE刺激作用均屬短暫,今次改為細水長流方式,並有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氣勢,QE換成了「無限期」,與歐央行的「無限量」買短債互相呼應,誰可敵得過可無限印鈔的央行?歐美一齊放水,商品市場又有無限憧憬,新一輪通脹山雨欲來,只苦了新興市場再度忙於應付貨幣戰爭、通脹來襲及熱錢流入等挑戰。

全球糧食價格已因美國旱災而暴漲,QE3的即時效果是美元匯價下跌,歐元、日圓、人民幣等統統升值,商品價格泡沫膨脹,但油金股匯狂潮只是由熱錢驅動,商品需求大戶中國今非昔比,經濟正日走下坡,中國企業何能再承受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及出口疲弱之三重壓力?

新興市場是最大的輸家,中國面對通脹的威脅,減息成「消失的子彈」;俄羅斯昨一反常態加息四分之一厘以遏止通脹;巴西稱將阻止熱錢流入。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俄羅斯盧布、南非蘭特近年均大幅波動,基本上對熱錢進出毫無抵禦能力,從新高跌至新低不需一年時間,貨幣貶值又帶動通脹,急升急跌對民生和出口均在在不利,提起QE莫不咬牙切齒。

印銀紙印上癮的伯南克洗濕了頭,今次索性盡地一煲,將維持貨幣寬鬆直至失業率下降至可接受水平,但沒有提供一個指標,市場惟有假設在百分之七附近;美國就業市場復甦緩慢成因複雜,例如大量就業職位流失至互聯網,即使有再多的貨幣供應亦未能對症下藥,上兩次QE便被人詬病只讓錢流向金融市場投機炒賣,鮮有流向實體經濟。

伯南克的另一變招是轉向按揭抵押證券(MBS)埋手,希望能由樓市帶動經濟和就業,這種反向操作有很大爭議。樓市理應跟着經濟走,買樓主要看供樓能力,亦即收入水平,人為地壓低息率只會造成錯覺;QE對香港樓價之刺激卻甚於美國,結果損人而不利己。財富效應無疑可帶動消費,而消費又佔美國GDP重中之重,但QE所產生之財富效應只體現在股市身上,美股是創下了五年新高,但一○年十一月初之QE2將恒指推向二萬五千點之後一瀉千里,香港不少股民均中了QE陷阱。

每兩年一度的QE每次總有些分野,上次中國經濟沒有那麼差,今次有歐央行聯合行動,最重要還是「無限」兩字予人有恃無恐之感。理論上,有「QE無限」就不需要再有QE4,但聯儲局聲明特別提到,若宏觀經濟出現惡化,購買證券可加碼,包括金額、速度和結構,變相實現QE3.5。

QE戲法變來變去不離其宗,就如智能手機不斷加大屏幕,QE亦只有不斷加大劑量。QE可以無限,但伯南克本人仕途未必可長久,如果十一月大選變天,聯儲局亦勢必換主子,形勢迫使伯南克需孤注一擲,惟更令人憂慮「財政懸崖」最終出現的話,美國已再無板斧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