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Column:釋放住房需求挽救經濟良藥

面對國內的經濟增長放緩,從五月中旬以來,政府採取一系列刺激經濟的穩增長政策,比如貨幣政策突然逆轉,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不對稱減息、通過公開市場釋放大量流動性;同時,對企業減稅、節能家電下鄉補貼、上調養老金、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及批准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落實等,但實際上這些政策出台後,並沒有達到如二○○八年下半年那樣的效果,立即讓經濟增長快速反彈。

從最近公布的數據來看,不僅PMI下行突破了經濟景氣紅線,而且PPI、進口等不少數據都遜於預期。可見,前期穩增長措施對實體經濟的拉升作用,沒有達到預期之效果,而市場對實體經濟前景悲觀情緒正在升溫。比如彭博社最近對847位分析師及交易員所做的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受訪者預測,未來一年中國市場表現將位列全球最差,對中國市場看空比例也創下兩年來的新高,這與○八年下半年有一個根本的差別。

國內企業及國外投資者,為何對當前中國的經濟如此沒有信心?可能最大的問題是,○八年下半年來的那一輪經濟V形反彈,給當前中國經濟帶來一系列的後遺症所致。所以,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首先就得如何來消化這些嚴重的後遺症。

在當前的這個轉折期,許多行業產能全面過剩、企業倒閉與虧損嚴重、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及通貨膨脹壓力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是採取傳統的財政激勵政策或貨幣政策逆轉,那麼,在房地產市場性質沒有轉變的情況下,住房投資投機者又會湧入市場,房地產價格又可能重新上漲,這就是早幾個月國內不少城市住房出現的現象。如果這些情況發生,傳統貨幣政策工具豈能再使用?

因為,從早幾年的情況來看,房價快速飆升或暴利,不僅會吸引各種各樣的資源進入住房市場,也會讓國內相關行業與企業投資快速擴張(比如鋼鐵與建材等),嚴重超支未來多年的中國經濟增長。這種以高房價拉動的經濟增長或經濟「房地產化」,是完全不可持續的。而當前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儘管外需疲弱有一定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在於早幾年房地產過度擴張所造成的嚴重後遺症。

面臨去庫存化風險

比如,儘管今年住房市場在五至六月份銷售有所好轉,但今年一至八月住房銷售面積,完全改變了早幾年持續增長上行的格局,而下降超過5%,國內住房市場面臨着嚴重的「去庫存化」風險。因為,從上半年情況來看,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化」,很快就影響到鋼鐵、水泥、建築材料、鐵礦石、煤炭、電力等行業出現產量嚴重過剩,由這些行業的產量過剩,又很快延伸到這些產業的上下游產業。可以說,PPI之所以連續三十四個月創新低,就是這種嚴重的產量過剩所導致的結果。可以說,這就是當前國內經濟問題最大的癥結。

要解開這個癥結,當前政府的思路是希望加大對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作為增長動力,對於這個思路,不失是一種辦法。但是,要讓當前中國經濟真正實現根本性轉折,還是得通過市場化有效競爭,讓落後的產能與企業淘汰掉,讓好的企業發展起來。要做到這點,在外需增長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就得真正把國內最大潛在需求挖掘出來。而當前中國最大的潛大需求,就是居民住房消費需求。

早幾年這些需求被錯誤的房地產政策完全排擠出了市場,轉變為潛在需求。而要扭轉這情況,就得對當前中國的住房政策進行重大調整,或對當前住房制度進行重大改革,不僅要通過短期住房政策調整讓高房價回歸理性,而且要通過公共決策的方式,而不是當前那種由少數職能部門閉門造車的方式,制訂住房市場長效機制。

可以說,當前中國住房制度與政策不僅把住房的投資與消費兩重性綑綁在一起,導致房地產市場嚴重的內在缺陷與矛盾,而且現有金融信貸制度及稅收制度,也把這種缺陷與矛盾進一步放大,從而使得國內房地產市場問題重重。可以說,只有對中國住房相關制度進行重大改革,真正釋放居民住房的消費需求,才是解決當前中國經濟問題方向。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