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漸去 消費市場迎來

全球供應鏈正發生轉變,中國佔全球製造業比重將下降,中國將由最大的生產基地,逐漸轉變為具潛力的銷售市場。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這番話道出貼近產銷第一線的企業家,對中國產業經濟前景的看法。其實這已是共識性的判斷,並在現實的發展中已露雛形。中國逐漸脫去世界工廠的特色,將強化銷售市場的角色,商家說的銷售市場,一般人說就是消費市場。

中國角色轉換,不是中國想不想、要不要的選擇,是外判業務的跨國集團的選擇,是國際分工的又一次洗牌,洗牌的主要原因,不是產業革命的推動,而是金融危機觸發的成本效益推動。經過贏得豐厚的人力紅利,中國的生產成本在迅速上漲,外判業務流向人力低成本的經濟體,如印尼、越南、孟加拉等,一些高端製造業或人力密集企業,亦有目的地回流美國。

中國角色轉換,已在當局的預期,但轉型說易做難。原因很簡單,高端產品、高端產業並非召之即來,縱使你腰纏萬貫很有錢,只要不事研發不曾科技積累,轉型就不會一蹴而就。當局雖然意識超前,胸中有前景,但沒有研發積累也是白搭,內地就處在這麼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現狀,亦即危機浮現了,機遇卻未到。

中國角色轉換,是中國的一次變數,先是一場產業危機,再是逼出一次產業轉型機遇。近年出口數字的持續萎縮,正把興旺的製造業推向潰散的危機,但高增值產業半天吊未成氣候,更談不上支撐經濟,即使寄望長遠,也無法為成功打包票。因此角色轉換,過程不宜急躁粗暴,「騰籠換鳥」雖是角色轉換的形象陳述,但不應是把這鳥打死換入那鳥,需要預留較長時間達成替代。

中國角色轉換,意味着谷起內需迎來消費市場的角色。中國大約用二十年時間,打造了世界工廠,能否再用二十年時間,打造成世界一流消費市場?可能得!中國有超過十三億人口,又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包括成為美國最大債主,早被視為有消費潛力的新興大國。看看全球經濟體都在向中國旅客招手,似乎可見中國消費力強勢能風靡二十一世紀。

儘管政府在設法增加民眾的收入,但效果尚未彰顯。振興消費催谷內需還漫漫長路,一方面增加民眾的收入值得運籌,另一方面做世界消費市場目標亦要明確。以過去的美國為樣辦,成為消費大國將很受歡迎,因為可帶動亞洲以至全球的增長,目前內地由扣帳式消費轉向信用消費,在銀行業務間蠢蠢欲動大力鋪開,呈現催谷美式「先使未來錢」消費的勢頭。

不可忘記的是,中國是貧富極懸殊、國富民窮的國家,這樣的社會現實,缺乏美式「先使未來錢」消費的基礎條件,硬要催谷美式消費,縱然有內需放大的效果,但到一定程度,形成消費泡沫後,將像美國次按危機那樣引爆,產生現時的美式危局。中國角色轉換向世界消費市場,想要的是甚麼樣的模式,如何達成目標,刻下就要搞清楚,免得為消除一個危機,搞出另一個危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