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油成財富黑洞 定價權再勾創痛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以及第三大進口國,但與鐵礦石、農產品、有色金屬一樣,儘管是全球最大買家,卻沒有價格影響力,反而享有「一買就漲、一賣就跌」的特權。這種有中國需求而沒有中國價格的情況,被認為是定價權缺失之過。這又是最依賴石油的亞洲的通病,作為亞洲基準的新加坡普氏價格,備受布蘭特油價牽引,導致亞洲國家買石油不可避免承受溢價,因而有「亞洲溢價」的說法。

中國沒有定價權,有多傷、有多痛?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多進口了一千五百萬噸原油,多付了近九百億美元;另外,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上漲不足百分之二,但中石油、中石化的煉油業務,各虧了二百三十三億元人民幣和一百八十五億元人民幣。去年國際油價均漲四成,中石化煉油毛利同比下降百分之八十六點五,當中煉油巨虧三百四十八億元人民幣。沒定價權就有吞噬財富的黑洞,沒定價權造成的創痛殊深!

造成這種情況,是企業與政府的保守慵懶。中國幾大石油企業因其壟斷地位,根本疏於透過期貨套期保值對沖風險,一方面因為對衍生工具的陌生、不擅長,不做還好,一做起來做多錯多,沒人想像中航油炒燶期油那樣導致管事人入獄;另一方面企業虧在貴油上有國家護着,只要成品油價跟着漲價走,成本就轉嫁給消費者。中國的成品油實際比美國貴許多,就是「亞洲溢價」作怪。

另外,企業不做不錯的保守慵懶,與體制的反激勵有關,體制對參與期貨套戥的形成阻力,這是政府的錯。政府另一項錯失是,過去對建立原油期貨市場,爭奪定價權缺乏進取精神,延誤了時機。在定價權創痛殊深下痛定思痛,近期明確了政策態度,加快了建立原油期貨市場的努力。想做未必馬上可以做,為建立原油期貨市場創造必要條件,包括金融開放到法規建立一系列工程,需要時間成本。

爭奪定價權就是金融問題金融解決,受限於金融開放不足的期貨市場搭建,反過來推動着金融開放,因為沒有開放性的金融,就將是缺乏參與的市場。所幸的是,近年人民幣加快國際化的努力,開闢了一條捷徑,內地搭建的原油期貨市場,可望採取美元、人民幣雙報價的設計運作,接下來還會資本項管制放鬆,利率和匯率市場化,路鋪得愈好才愈能開快車,加速原油期貨市場建成。

應當清醒的是,爭奪定價權能填補財富黑洞,但仍無法代替能源的節約與合理使用。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百分之六十,是需求的驚人大躍進,形成了消費的黑洞、需求的黑洞。中國當下的現實,與美國藉着頁岩氣及本土石油開發,喊出自給自足的口號,兩者大相逕庭,彼此的競爭與安全態勢,中國明顯更處於下風。如何鼓勵、推行節省能源、減少消費,應該是爭奪定價權同時倡導的風氣,否則定價權缺失解決後,下一個缺失浮現——就是石油過度消耗,供應可能涸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