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匯不棄樓價難跌

儘管本港經濟增長放緩,樓價卻仍居高不下。以「房價收入比」作為市民可負擔水平的指標,香港目前約介乎於十二至十五倍之間(較為合理的房價收入比約為三至五倍),可見香港樓價已超出一般市民可負擔的範圍。長期以來,多數人認為供應短缺是樓價上揚的主因之一,但筆者認為此看法尚有待商榷。

增供應無助降温

以整體市場供應量來看,會發現每年增加房屋供應對壓抑樓價作用有限。一一年底,香港總共約240萬個家庭,以約50至55%的家庭居住於私人住宅來推估,私人房屋的需求量約達120萬至132萬戶。而一一年底,市場有約143.3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假設每個家庭居於一個單位,在供需不變的情況下,供應不會出現短缺,但樓價為何仍不降反升?

政府也常用需求面的政策,配合供應面的相關措施以穩定市場。具體做法為一方面增加土地供應量,同時推出限制樓市需求層面的措施,如降按揭成數等。港府此做法說明,單靠增加供應並不足以有效調控樓價。

推房策宜快且準

筆者過去曾提及,充裕的國際資金流入香港(量化寬鬆)及聯匯政策,導致自○八年金融海嘯後長期的低利率環境,才是迅速推升樓價的主因。因此要抑制樓價,本港首要摒棄聯繫匯率,取回貨幣政策的主控權,讓港府多一個有效的政策工具來調控樓價。其次,政府亦可考慮為部分地皮、重建項目、資助房屋等加入「港人港地」等條款,首先滿足本地市民的置業需求。

再者,為了讓市民較容易上車或提升買樓能力,政府應該為基層市民推出更多廉價資助房屋或相關政策。針對早前新特首考慮推出諸多新的房屋政策,包括興建3,000個「青年宿舍」及「每年五千名合資格白表申請者毋須補地價於第二市場購買居屋」。本會認為,政府此一政策方向是正確的,但要加快推出速度,推出時機亦要更精準,才能有效回應廣大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高級經濟師 吳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