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陰魂不散 貿易掠奪顯猙獰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對來自中國等多個經濟體企業生產的無線電子設備,發起大規模的「337調查」,調查針對具無線功能的消費電子設備和組件,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掌上遊戲機等。這一輪「337調查」的針對性,不但顯示近幾年在貿易中「337」陰魂不散,而且進入終極升級,與以往針對化妝品、保健品及日用品不同,矛頭指向科技產品。因為這些科技產品當前熱銷,是最賺錢的商品。

中國的企業早年對「337調查」十分陌生,「337調查」是指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主要調查進口貿易中侵犯知識產權,以及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成為美國重要貿易保護手段。中國政府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以為貿易壁壘掃除,貿易保護龜縮,慢慢才發現,由反傾銷到「337調查」,美國手段尚多,口稱自由貿易,暗行貿易壁壘之實輕而易舉。依專家比較,如果說反傾銷是打壓中國出口的常規武器,那麼「337調查」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這個意義上,貿易戰升級顯而易見,現時戰端已開,被動落在「337調查」所涉兩岸企業頭上,不得不做應戰準備。

「337調查」狹義的理解,是美國應用知識產權戰略的企業,在經濟危機中轉嫁危機,透過知識產權維權,「掠水」及打擊競爭對手;「337調查」廣義的理解,就是美國的國家戰略,層次更高但目的相同,也是以謀「掠水」及打擊對手國家為目的。歷史的分析顯示,美國每逢經濟危機時期,就是「337」陰魂最猛的時候。「337調查」升級和激化早就有迹可尋,中國政府和企業若不能「料敵於先」,就是欠缺戰略意識,簡直抵打!

「337調查」啟動後,可以做的要麼就是放棄進入美國市場,要麼就是應訴。中國政府和企業不能放棄美國市場,只有應訴這一條路,但這又是一場必輸的官司,因為打得贏也輸錢在先。專家估算,如果經歷完整的應訴流程,平均結案周期為十六至二十四個月,即使不計時間這項無形成本,一般要花費三百萬美元以上。顯見「337」法規制訂時,就為美國的法律服務賺大錢鋪好了路。

未打先輸的訴訟,使「337調查」的後果說穿了就是貿易掠奪。國外企業賺了美國的錢,被縝密的法規罩住,一不小心觸及,就要把貿易賺到的錢回吐出來。由貿易合同到貨物交收後,甚至清繳稅費後的利潤,仍未篤定可以入帳——這就是對美貿易的冷酷現實。由於歷史、發展、現實的原因,中國企業「犯規」的機率較高,動輒被人捉住痛腳觸發訴訟,這是自身須檢討的原因。

○九年初,美國眾議院通過總額八千多億美元的《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經濟刺激法案),當中「購買美國貨條款」規定,該法案資金用於公共工程建設、改造和維修,所用鋼鐵必須是美國製造。參議院曾想將條款由鋼鐵產品,擴至所有製成品。顯示美國推動貿易壁壘合法化,並強加予世界,已到相當露骨地步,美國經濟恢復日益依賴實業、依賴出口,貿易掠奪的表現勢必愈益猙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