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泡沫風險 政策出招宜早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接受媒體訪問,提醒香港面對資金再湧入風險,帶來通脹及資產價格的威脅。這是預警第三輪量化寬鬆(QE3)的老生常談,QE3的泡沫效應是普通百姓都知曉的事理。有關警示再被鄭重提起,並不見得QE3迫在眉睫,以此敲打市場告誡投資,還不如多敲打、敲打政府。市民怎麼說都無從抵禦QE3效應殺到,通脹、泡沫要來政府都擋不住,市民更只有做炮灰的份兒。

八月初,國基會(IMF)發布《綜合外溢報告》指出,歐債危機本質上已成為泛歐層面的問題,如果政策措施滯後於危機傳播,歐債危機會廣泛外溢。又說,歐債危機外溢風險,主要通過貿易、金融和商品價格等渠道傳遞,導致歐元區以外經濟體經濟活動收縮和金融市場緊張。當中的兩重意思,一是危機外溢的廣泛性,二是外溢渠道的傳遞,無形中指明像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不能免疫,像香港這樣的小經濟體也不能免疫。

風險自外而來,常給政府自呻無奈的餘地,像陳德霖另一場合所強調的,香港經濟受到歐債危機、內地和美國經濟放緩影響。外因拖累香港一再被強調,可以成為政策失誤及防範無為的遮醜布,撇清管治者的責任。就以本港樓市泡沫為例,當下的樓價不用等QE3殺來,升勢已是撳不住,而樓價泡沫追根溯源,最根本在於幾年來的供應失衡,造成供應失衡的罪魁禍首,就是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

到今時今日,以香港面臨的風險敲打政府,無疑有點嫌遲了,因為大錯已鑄成,即使出到很辣很辣的招數,都無法阻止樓價的瘋漲。要糾正這個大錯談何容易,一個鮮明的比照是,金融危機持續了四年,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採取了各種措施,但當地經濟增長依然疲弱。香港雖然是另一種情況--房地產泡沫,但恐怕亦出現了採取各種措施,而無法補救業已鑄成的大錯。

資產泡沫包括房地產泡沫,是世界公認的危機,日本、美國先後經歷了泡沫破裂的洗禮,香港也經歷過泡沫破裂的洗禮,但今天的房地產泡沫,顯示以往未能吸取教訓,那一次的代價是用了十餘年時間才逐步恢復過來,不到幾年危機又現身了,房地產泡沫一旦缺乏戒心,其反覆出現機會頗大。隨着房地產泡沫破了又來,經濟體大貶值的除了資產,還有政府的信用,提防市民對管治能力的信心大打折扣。

QE3成為香港經濟的緊箍咒,政府財金官員應當為此清醒起來,若檢視IMF所指的歐債外溢風險,通過貿易、金融和商品價格等渠道傳遞,這三大渠道正是香港最開放的,可以說承受風險傳遞高度敏銳,面對房地產泡沫,把「必要時出招」掛在嘴邊是無意義的。由供應失衡到造成房地產泡沫的過程,已顯示出招要在未形成劣勢前,一旦劣勢既成,出招的成效已不彰,接下來全球危機的難救,將證明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