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洗黑錢英名掃地 監控不力何只滙豐

成立近一百五十年的滙豐控股,是英國以及國際上重量級的銀行,也是港人視為香港一分子的金融支柱,其發展歷史和成就,向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可是近期面對涉及洗黑錢的異常沉重打擊,英名幾乎掃地。

美國國會發表厚逾三百頁的報告,洋洋灑灑,詳列滙控歷年涉嫌助洗黑錢的活動「罪證」,其中可疑資金宗數超過二萬八千宗,主要涉及為毒犯及恐怖分子進行洗錢活動。美國的法院對此案雖然尚未作出裁決,滙控在法理上仍是清白之身,但包括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在內的多位高層,已破天荒先後率先致歉、認錯,相關的高層職員更表示會引咎辭職,企圖化解美國方面咄咄逼人的攻勢。

滙控寧願未判先跪,又承諾大幅增加資源,將合規部門的環球支出提升一倍,強化合規部門的監控職能,固然表現出其肯承擔責任的一面,但能否輕易過關,尚難定論。美國對此宗醜聞的處置態度,不在於滙控是否認錯認得快,而是華府如何將案件定性,如果美國政府想殺一儆百,訓示其他金融機構絕不可干犯天條,協助非法組織的資金流轉,滙控隨時會成為祭旗的犧牲品,而且也可能成為監管機構日後針對的目標,動輒得咎。

這次捲入棘手的違規活動,嚴格來說,是滙控過去大舉在全球進行收購後,未有收拾整頓好所購入公司架構和系統的後遺症。從美國國會調查報告披露的資料,滙控對於旗下銀行的客戶包括美國視為敏感身份的人士或企業,其實並非毫不知情,問題在於負責把關的管理層沒有做好本分,也由於滙控為求節省成本,沒有在內部監控上聘用足夠人手,容許漏洞繼續存在,最終闖下大禍。

從滙控以及其他大型銀行的案例可知,即使是國際級數的銀行,原來其內部監控也並非如外界估計般嚴謹,相信令不少人非常失望。在自由市場上,無論是金融業也好,其他各行各業也好,向來重視企業的自律精神,希望大型企業珍惜其得來不易的商譽,由企業本身做好內部監控,監管機構只擔當球證角色,維持市場秩序。可惜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見效,一次又一次的大型金融醜聞,無論是次按風暴、衍品監管失誤,不斷削弱公眾對大型金融機構的信心,市場要求加強監管金融機構及其他大型企業的呼聲,必會愈來愈大。

坦白說,遭華府指摘涉及違規並且被判罰的國際金融機構,滙控並非第一家,但涉及可疑洗黑錢宗數之多,相信無出其右。滙控在洗黑錢的醜聞中,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固然非常不幸,也有很長的手尾需要跟進,其他與此案無關的銀行或金融機構,不宜抱着隔岸觀火的心態,幸災樂禍。

大型企業必須從中吸取教訓,盡快對本身的內部監控制度作出全面檢討,以免成為下一個監管機構追打的對象,畢竟監控漏洞和管理不善等問題,由公司內部處理,總比由監管機構發現,或由傳媒挖出來大肆報道後才改變為佳。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