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估值低得有理 不離溫室難成大器

內銀股近期陸續公布全年業績,大致符合市場預期,但未計昨日公布業績之中信銀行,內銀股的市盈率僅在五至七倍之間,整個行業去年的利潤增長率達百分之三十六,在估值低兼高增長的前提下,為何仍得不到投資者垂青?以工行為例,第一季跑輸恒指三個百分點,今年銀行業面對淨息差收窄及不良貸款上升兩大挑戰,高增長年代料已成過去。

銀行為百業之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注定放緩,軟着陸或硬着陸繫於一線之差,工商業貸款需求下降,房地產市場續受調控掣肘,貸款需求下降之餘,銀行紛推出成本較高的理財產品吸納長期存款;唯一可堪憧憬的是,存款準備金率仍有很大下降空間,但淨息差難免面對下降壓力,證券界普遍預測今年內銀股盈利僅得低雙位數字增長。

市場最擔憂的是地方債務和房地產貸款償還能力,然後是集資壓力。地方債務仍是一枚定時炸彈,一方面內地由上至下極力淡化此問題,相反外資則不斷加鹽添醋,究竟這問題有多大,亦沒有人說得準,但沽空大軍間中拿出來炒作,已對內銀股造成很大困擾。

部分銀行在去年第四季先行增加撥備,趁豐收年多儲糧是慣常做法。內銀去年不良貸款餘額及佔比「雙降」,再次體驗中國奇迹,但內地走數案例多如牛毛,抵押品(多是房產或地皮)估值嚴重誇大,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卻不足百分之一,令人嘖嘖稱奇。

今年首兩個月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僅七千多億元人民幣,低於市場預期,亦與一向貸款「頭高尾低」的現象迥異,有歸咎為貸款需求不足,電力、鐵路、公路等投資不振,尤其佔整體貸款四分之一強的房地產業,牽一髮動全身,樓市不鬆,貸款增長亦受限制。

今年是開發商還款的高峰期,開發商求財若渴,中型發展商無論發企業債券或房地產信託貸款,利息成本均至少要十幾厘,大家都在賭一把,因為風險愈高,中央愈不敢扼殺,樓市一倒,開發商、地方政府、銀行相繼樹倒猢猻散。當然,這場賭博的注碼和風險太大,拆解需小心審慎。

「十二五」規劃建議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放寬利率浮動區間,銀行業的息差勢必有所縮窄,失去國家制訂利率的保護傘,銀行業之競爭肯定加劇,但以中央「摸着石頭過河」的套路,為求金融穩定,斷不會推行太快,在剛推出的溫州試點金融改革,就沒有「利率市場化」這幾個字,但無近憂亦有遠慮。

早前有內地評論指銀行是暴利行業,四大行日賺十七億元人民幣再添話題,引起了一輪大論戰,輿論甚至有倡議設立「銀行暴利稅」。大型銀行依從國家指令行事,單是貸款予大型國企已是低風險、高利潤,一向被抨擊「一流盈利、九流服務」,受保護得太慣了,難以承受市場化的衝擊,衝不出中國,低估值自有其因由。銀行業要擺脫這一印象,需要加強服務,開拓更多非利息收入,迎接市場化的洗禮。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