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土地政策陷「精神分裂」

預算案公布的土地供應政策,背後的決策理念被外界抨為「精神分裂」,意指一方面不想樓價太貴,另一方面又不能賤賣土地。此語一言中的,點出港府土地供應政策的死穴,在新一財政年度裏的土地供應,將不難看到決策在精神分裂症候中掙扎。事實上,在新舊財政年度交替之際,決策掙扎的迹象早已出現,荃灣西站五區灣畔地皮「流標」就是實證。

灣畔流標顯示市場與政府,在價格認同上已分道揚鑣。去年政府大肆賣地,打造了多幅地王,庫房水浸與此關係至重。市場規律物極必反,到後期政策抑制樓價的措施愈出愈多、愈出愈辣,發展商亦調整了對後市的預期,不再鬥搶土地儲備,賣地亦迅即冷清了,灣畔流標就是在此情況下出現。灣畔地皮不可謂不靚,發展商亦不可謂無心,但政府嫌出價太賤。

於是乎,市場見到新財年土地供應,斬件的細地比以往多,看似供地多了,實則可供應單位並不太多,這是政府玩應變,避開大型發展商土儲飽滯的現實,改打中小發展商的主意。估量中小發展商餓地既久,可望引發搶食的效果,有助搶高地價,政府如意算盤能否打響還得走着瞧,倒是情況生變相當明顯。新的動態是,一旦市場不買帳,政府所計劃的供應能否達標,就得另看。

對於政府來說,除了土地不賤賣,也不能少賣,因為預算案再度「派糖」之後,已錄得輕微財赤,夕陽政府不應為來屆留下一屁股債務。然而,內外經濟環境不理想,既預備了要「堆沙包」,庫房收入來路有限,對賣地就分外寄望。不賤賣土地是收入考慮,畢竟土地不是工廠產品,明知會賣少見少,豈能不斤斤計較?何況麵粉太賤,也深憂麵包跌價太急,亦非可承受之傷痛。

土地也不能少賣,因為地價在去年末期已愈賣愈低,地價始終是關鍵的財政收入,賣地難免要以量補價。政府推地不手軟,似乎是在狂增供應以遏樓價,實則更有必要考慮落實增收。大地斬件變細地,就是想有好價兼賣得出,接下來做得到做不到,就看市場買不買帳。可見增供應關鍵不在於政府拿出多少貨,而在於市場吃下多少貨,一旦市場消化不良,愈多供應愈泡湯。

從土地供應的困局,隱約看到樓市惡性循環的影子,政策已經走入死胡同,一旦出現決策誤判——這發生在港府的管治上毫不出奇——只會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發生打壓過度的樓價超跌,處理不當會擴大成災;另一種可能是抑壓不力的樓價反彈,使政府不失激烈的調控樓市泡沫功虧一簣。

現時為甚麼市場之中,有人順勢估計樓價大跌,有人逆勢預料樓價反彈,就是基於困局的微妙,以不同的取向作判斷,對港府政策投下不信任票。微妙的困局對業界也是不確定,看不通市場前景,業界有地在手投建也恐防忍手,到頭來土地供應有數,落成單位不夠數,也可以使「供應」變色。但接下局面的已不是當今在位的官員,政府大輪替後,把政策失誤的責任卸得乾淨易過借火。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