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響警報 首重穩經濟 政策須轉向

滙豐公布,十一月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為四十八,遠低於十月的五十一,是○九年三月以來最低,意味着PMI重回海嘯時水平。製造業旺季不旺,提前「冬眠」的境況,是內需放緩與外需疲弱交相夾攻的影響,由此引發的是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加深,硬着陸還是軟着陸的揣測,立時擺在人們面前。

就該數據的相關分析指出,根據PMI與工業增加值的歷史關連推算,當前PMI水平可能與百分之十一、二的工業增加值對應。凸顯了經濟增長響起了「保八」的警報,PMI按月下跌三點,跌幅急劇加大也引人憂心,軟着陸落空的擔憂決不是空穴來風。PMI重回海嘯水平的象徵,是經濟時光倒流當年,難免令人不安。

面對這個現實,海外存在兩種意見:一種認為當前的困擾因素,是短期揮之不去的,不認為中國有令人驚喜、扭轉下滑的奇迹;另一種認為出口增長儘管放緩,但溢出效應相對有限,經濟增長對淨出口依賴程度下降,消費需求尚可保持平穩。悲觀與樂觀的不同看法各有理據,這與中國經濟處於進或退的敏感階段,是極為對應的。

值得注意的是,悲觀的與樂觀的看法,隱含的根據是對政策的信任與不信任。在悲觀派的角度,內地經濟陷入今天的失衡及政策的兩難,就是決策不當造成的後果。好大喜功的「四萬億」救市,自製了房地產及基建兩大泡沫,成為經濟的計時炸彈,如今當經濟利淡因素再攻門而入時,使決策陷於提振經濟,還是繼續拆彈的尷尬之中。

在樂觀的角度,也不見得是在上述尷尬中,對決策找到解決方法抱有信心。決策成敗只在於選擇出手時機,譬如,通脹警戒略為解除後,獲得提振經濟的出手時機,因此相當程度是看決策擇機是否準確,政策力度拿捏是否得宜。目前可以樂觀在於,一是國內外經濟表現出現諸多政策空間,如通脹推力大大降低,以及經濟復甦的認知轉強;二是決策的警覺性高、決心很大。

日前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中美商貿聯委會上說,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確保經濟復甦是壓倒一切的任務,不平衡的復甦比平衡的衰退要好。「經濟復甦壓倒一切」這個結論分量很重,顯示決策已準備好向提振經濟入手,滙豐中國的PMI警示,可以成為提高其「穩經濟」的又一誘因。如果說王岐山一言是清晰的政策訊號,而實則在現實操作中,緊縮政策有條件放鬆已邁開了步。

儘管對放鬆緊縮政策,社會仍疑慮深重,通脹掉頭回升,調控前功盡廢,這樣種種風險是存在的,但正如前面所述,政策既然兩難,也只好玩走位,經濟下滑針對性提振,通脹再來出招遏脹。好在放眼全球,政策兩難多難的並非中國一家,反正翻來覆去有限的政策手段,頭痛先醫頭,腳痛再醫腳,個個經濟體如是,全世界短中期已無治本良策可言。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