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超短理財產品 中銀監如猛然瞓醒

中證監新掌門登場,燒了頭一把火後,中銀監新登場的掌門人也點燃了第一把火,要原則上禁止發行一個月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超短理財產品不是甚麼好東西,已經異化成招惹風險的業務,這一招出手,對內地來說很有急迫感,因為目前時近年底,是玩理財產品這「遊戲」的高發期,中銀監顯然想早作防範,斷了銀行動玩這「遊戲」的念頭。理財產品異化,當局熟視無睹已久,現在非要等新掌門上任後出手,耐人尋味。

理財產品典型看法,有兩宗罪:一是擾亂銀行,二是擾亂企業。何以擾亂銀行?理財產品與存款,就像銀行的兩個口袋,一個是表外另一個是表內,銀行發行理財產品,誘使資金逃出存款口袋,進入理財產品口袋;存款減少後為爭奪存款,銀行又息誘資金流入存款口袋,明乎於此,理財產品使銀行業務看似很活躍,也不過是把資金倒來倒去而已。

中銀監考核銀行,而銀行為應付考核,常在到期日前急買存款,於是一日的超高息理財產品應運而生。銀行大玩「下有對策」粉飾數據、欺瞞上頭,已足見短期理財產品,不過是在現有規例下,以鑽空子的手法經營,一點也不光明正大,而且在金融調控緊縮之下愈玩愈大,終迫使中銀監實施日均存貸比加以考核。由此證明上頭是知道下面怎麼玩的,可能是故作縱容,好讓銀行信貸陷在一潭死水時不致投閒置散。至於對誘發流動性風險的警覺,已暫且靠邊站。

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主要是有錢有勢的大企業,銀根縮得愈緊,其錢財優勢愈突出,上市公司更是這邊伸手集資,那邊委託理財,憑巨款坐享收益。今年以來發布公告的,滬深兩市一百四十八家上市公司,超過三百億元在玩理財產品,全國若有更完整的統計,絕對是驚人數額。如此輕鬆賺錢的後果,就是使上市公司滑向捨本逐末、荒廢主業的邪路。

不可忘記,這些公司的豐厚利潤,不是天跌落來,也不是銀行掏腰包施捨,而是銀行表外運作,使理財產品以高利貸形式經營賺取的,銀行亦成為當中分紅者。這意味理財產品另一端,有企業被重重地剝削,在流血式經營。

理財產品成了一柄雙刃利劍,一面誘使荒廢主業,以利戕殺有錢的企業;另一面迫使負重成本,以害屠殺財困的企業。說理財產品是企業禍害絕不為過,銀行之得益又怎能補企業之失,當局有何理由加以姑息?

叫停短期理財產品,中銀監做對了,但做遲了。更值得注意的是,僅僅叫停短期的理財產品,並未做到除害興利。試想,三個月期、半年期、一年期的又如何,只要運作上無釐清、無監察,理財產品變身高利貸,其禍害仍是禍害,對銀行與受惠及受害企業的殺傷力並未消失。如何端正理財產品的經營,使其成為規範有序、整體有益的銀行業務,更是擺在中銀監前面的任務。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