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銀行業必先置之死地而後生

歐洲金融股真是禍不單行,希臘債務違約傳聞再起,本已令投資者大失信心,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昨天又發表終極報告,主張把銀行的零售及投資業務徹底分隔,估計每年額外增加成本達七十億英鎊,肯定會影響未來盈利,銀行股自然被踩多幾腳,令早已脆弱的市場氣氛進一步受打擊。不過,把金融股插水歸咎英國銀行監管改革,似乎有欠公平,因為很多改革內容已從不同渠道洩漏出來,早已見光。

獨立委員會提出的改革重點,是銀行要把零售及投資業務分隔,存款及貸款等傳統零售業務需要有更高的資本充足率,並要預留吸收損失的緩衝資本,比之前流傳的版本更嚴格。不過,新規定的執行期限定在二○一九年或之前,以及具體分隔範圍由銀行自己決定,則較預期寬鬆,算是讓步。

在分隔之後,投資銀行業務便會失去傳統零售業務廉價而穩定的資金作後盾,需要付出較高利息從市場籌集資金,委員會估計每年額外增加的七十億英鎊成本,主要就是來自這方面的支出。由於資金成本變貴,投資銀行業務例如企業融資、證券投資、衍生工具及財富管理等,不像以往那麼有利可圖,收縮經營、裁員減薪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傳統零售銀行業務會有一番新景象,由於要有比現在高的資本充足率,資金運用又不能與投資銀行業務互通,將大大降低零售業務的風險,變相減少籌集資金的成本,對中小企業及小客戶未嘗沒有好處。

正當歐債危機繼續蔓延之際,英國提出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銀行業監管改革,是否有點與現實脫節、不合時宜呢?實情剛好相反,歐洲銀行業目前陷入的困境,正是一直以來業務不受分隔造成的惡果。很多歐洲銀行都有買入「歐豬國債」,性質是一半屬於資金管理,一半屬於投資,如果兩類業務屬於不同實體,便不會像現時在撥備上拒絕面對現實,怕的就是拖垮整家銀行。

此外,很多歐洲銀行紛紛宣布大裁員及收縮業務,為的是省下更多「珍貴資本」。追本溯源同樣是不同業務及資本混在一起的惡果。金融海嘯期間,眾多金融機構獲得政府提供廉價資金打救,在經營上沒有吸取教訓,危機一過便再度擴充投資銀行業務,到發現經濟遠未復原,海嘯第二波又殺到,便急急炒人,背後根本就是習以為常的資本互通、業務閉門一家親的思維。

這當然不是說英國在監管上有甚麼先見之明,嚴格來說只是事後孔明而已,分別在於英國銀行業在金融海嘯期間要倒閉的已經倒閉,要政府注資打救的亦已獲得注資,現在才有條件講將來,而且還有多年時間才到落實業務分隔的死期。相對而言,歐洲銀行業還未完成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過程,還不具備條件講將來。不過,在飽受歐債危機蹂躪之後,要令銀行業變得更安全,存戶及納稅人不再需要為銀行家的經營失誤包底,相信歐洲免不了要跟隨英國,把零售及投資業務分隔作為監管改革藍本。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