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股堪唱好 樓價通脹兩高難捱

瑞信發表報告,大力唱好收租股,預料零售店舖租金增長百分之十至十八,並相信中港兩地零售店舖收租股份,價值差距將收窄。這種唱好,理據顯明,收租股成為今時今日地產業與零售業的匯合,有條件分享地產及零售的收益,無疑頗為當時得令。然而,收租股威盡的背後,經濟的內涵值得反思。

香港經濟有兩大風險:一是房地產泡沫;一是通脹高企。房地產得益於較長低息期,流動性氾濫,整體以回到九七前為目標衝刺,樓價與購買力似乎仍無意停歇。與此同時,通脹持續高企、百物騰貴,又和房地產購買意欲,形成催漲循環,收租股的價值就在催漲循環中升溫。

正常情況下,一地的房地產升值,產生財富效應推動消費,同時儲蓄減少消費旺盛,又形成通脹效應。現時的香港,這個帶動的形式似乎仍然存在,但內涵變了。我們知道,香港房地產買賣與消費有股生力軍,就是來自內地的大客。買樓、買奢侈品,購買行為常被用一個「掃」字形容,彰顯了闊綽、豪氣的消費風格。

內地湧入的購買力,是本港經濟的一股助力。自沙士後的經濟低迷,香港作為旅遊中心及購物天堂的元氣大傷後,內地開放個人遊,改寫了香港旅遊及消費收入的結構,帶起了商業活動。此後,這個「輸送」模式一發不可收,成為香港服務經濟不可或缺的補充。

靠內地客助撐香港消費,應了「一利興一弊生」的哲理。負面影響是,商品與服務價值同收入對應的關係被嚴重扭曲了。當前樓價遠超市民收入承受力,以及奢侈品消費大旺,並非因本港市民收入大增而興,不過是被「借來」的購買力谷起,本港大多數市民如同在自己地頭變成了「次等消費者」。

「次等消費者」逐漸被昂貴商品及昂貴消費極大地邊緣化,甚至一些必需品與服務也被邊緣化,例如奶粉和分娩,但「次等消費者」需要分享由此引起的邊際效應。租金就是最顯著的一環,舖租看漲,無論是瑞信預計的百分之十至十八,還是更高,都要轉嫁到商品和服務上,推高最終價格,將「次等消費者」扯落漲價網中。

前面說過,香港面對房地產泡沫和通脹兩大風險,當中通脹在形態上,偏重成本型推動,租金和人力成本為主,當中尤以租金吃重,這同房地產泡沫化有關。對於內地湧入的購買力,過度推漲價格,像有的倡議限制內地人買樓,在香港奉行自由市場原則下,並不易實行,從中體現出租金為源頭的成本推動通脹,成為政策難點。

租金與通脹互動,增加了香港經濟的憂慮。政府面對房地產泡沫難題招招無功,樓價愈來愈勇;現在租金與通脹互動,進一步推升通脹,陷市民於苦況,政府又無法解脫,香港眼看只能頂住兩大風險前行,直至經濟被弄至爆煲為止?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