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回到九七年 猶恐政策再壞事

本港樓價重返九七年高水平,無論市民供樓能力,還是投資回報均呈爆燈,港府承認樓價已至危險界限。值此敏感時刻,中國金融學會執行副會長任志剛發聲,現時樓市最大的風險,正是政策風險。這個觀點可謂一語中的,尤其政府此前所有出招已宣告失敗,而樓價依然堅挺,要挽回政策敗招的面子,政策輕了再告無效丟臉多一重,政策重了搞垮樓市更釀成災禍。敏感時刻,就是對政策突然亂出招敏感。

任志剛對政策作出兩點提醒,一是反對限制內地人買樓,二是有責任保障市民買到樓。與當前樓市現實帶有針對性,因為政策遏樓價黔驢技窮,於是有建議力倡限制內地人來港買樓,對於國際都會的香港來說,是有損自由市場的事,於法於理難以推行,譬如,為何限制內地人不限制外國人?內地人怎樣定義?說不清道不明。

至於保障市民置業,已成為超越經濟考量的社會政治議題,是政府不可迴避的緊迫政策考慮。對應這個議題的焦點,落在復建居屋上,這顯然是比趕絕內地人買樓,以及將樓價打壓到適應市民置業,合理而宜於推行的政策措施。早前政府關上復建居屋的政策大門,是自絕退路,應以開放的態度加以研究。

很明顯,把反對限制內地人買樓與保障市民置業一起考慮,就是回復到「二元市場」的格局:一邊是政府資助的福利性質物業市場;另一邊是完全自由定價、自由買賣的物業市場。模式就像新加坡及有的經濟體推行的那樣。

香港本來已具有「二元市場」的格局,過去失敗在於政策走向偏頗,顧此失彼自毀大局,「八萬五」政策就是以市場難以承受的供應目標,加上大賣公共房屋,供應雜亂衝擊了價格預期。失誤的根本原因,是政策擾亂了供應,是政策造成供求失衡,而釀成重大風險。

其後本港的發展走向另一極端,執行保守的勾地機制,由政策一手製造了供應的斷層,於是形成另一形態的供求失衡。歷史經驗指出,「二元市場」格局能解決保障市民置業與樓市自由發展的矛盾,市場成敗歸根結柢在於土地供應。政府是唯一土地供應者,理所當然責無旁貸。

作為糾正政策的失誤,政府被迫放棄執着於勾地機制,加快主動推地,受到發展商的歡迎。至此,理順樓市原則十分明確,要解決樓市深層矛盾,關鍵在於增加供應,是主動推地還是依靠勾地,形式不同各擅勝場,政府應根據市場實際運用,當前供應不足問題突出,故一段時期內仍應以主動推地為主,大增供應。

任志剛期望港府有智慧去處理樓市問題,市民何嘗不是如此?然而,就着土地供應,官員一時拍心口保證,一時又借填海取地挑起爭議,在樓市到達「危險界限」,愈屆敏感時刻,政府愈顯得優柔寡斷,令人對其「智慧」難以安心。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