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保外貸難收科 金管「指導」未排險

上月金管局高調發出通函,對銀行熱衷「內保外貸」(即向內地企業或機構放貸)作出「窗口指導」,事隔約一個月,回到同一問題審視,金管局告知,港元貸款增長一直高於存款增長,導致本地銀行三月份貸存比率升至百分之八十二,按月比較上升一個百分點,港元信貸需求短期仍然強勁。

情況顯示,通函收效甚微,內保外貸興起源於銀行水浸及息差利誘,金管局的約束不在勢頭初起,以致大勢既成覆水難收,通函「指導」已成了不足扭轉局面。逼得金管局繼「窗口指導」後,效法內地銀監按季按月定額並須報數,對本港銀行施加約束,明言跟進銀行本年餘下時間的業務計劃。

內保外貸勢頭難遏,多得內地宏觀調控帶挈,在調控風聲愈來愈緊之際,中港兩地息差愈拉愈闊,香港港元及美元貸息在五厘上下,但內地商銀人民幣官訂貸息達九厘上下,巧立名目下敍做的貸息還遠超此水平,更不用說因調控收緊,愈扯愈高的民間借貸息率。多層次逐步拉大的息差,對借方、貸方都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內保外貸勢頭令金管局難以安枕,原因有二:一是監管鞭長莫及,對於貸出的錢流向哪裏,無論是銀行或金管局都難以確知;二是借貸套息的動機明顯,內保外貸去年增加的四千四百多億港元貸款中,六成獲內地銀行存款十足抵押,顯示借貸者不缺錢,貸款用途不點自明,貸款在於生息圖利。

內保外貸借貸者多是大國企、紅籌及省市政府窗口公司,從公司背景及十足存款抵押,銀行盡責審查已有交代,即使明知監管不到位,金管局也不好說三道四,誰叫水浸把銀行逼到死角,別無太多選擇?餘下的問題是,這樣的公司背景,是否可以讓人對大額借貸放心?顯然不是。

在調控形勢下,內地能玩食息差的無疑都是好客,在內地能借、在香港也能借,有道是玩得大贏得大,利之所誘,借到爆燈的也不乏例子。內地早年的「三角債」危機,有些就是這類遊戲的結果,把多少國企推入財困境地,而這些國企事前都是銀行好客。誰能保證同類事件不會重演?因為套息放貸轉手時,未必獲充分的擔保及信用,且受貸者高息拖累,違約風險不小。

這些金管局及銀行眼裏的「背景公司」一旦出事,「國」字背景並沒有「擔保」的作用,且勿說國家同國企及地方借貸,早已劃清界線,就套息放貸的不務正業、不合法規,國家也斷然不會上身。因此,銀行的信貸審核及風險管理,就內保外貸而言,不具任何十足的可信,銀行做得再足,金管局跟得再貼,都不意味着排除風險。相反,內保外貸迅速膨脹,銀行信貸已成過度集中局面,對當中可能發生風險不可再掉以輕心,而是要積極化解了。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