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安全敲響警鐘

北非國家利比亞動盪升級,中國從當地撤走近三萬人,是歷來最大規模海外撤僑。中國公民的生命安全固然值得擔心,但中央相信還有多一重擔心,就是石油外交、能源戰略,以至經濟安全的脆弱性,均在這場危機中表露無遺。雖然利比亞向中國出口的石油相對有限,但危機的骨牌效應會擴大至甚麼程度,沒有人能準確估計,意味着中國將面對高油價及供應緊張的雙重打擊,對經濟不利。

中國對中東及北非的石油依賴非常突出,去年進口近二萬四千億噸原油之中,便有近一半來自中東,三成來自非洲。相對而言,美國進口的原油之中,只有約兩成來自非洲、一成七來自中東。中國從非洲大量進口原油,並非因為貨色特別吸引,主要是中資油企早已在這些地區投資扎根,順理成章把油產運回中國,表面上是中國能源戰略及石油外交的成功,卻潛藏巨大風險。

非洲不少產油國與西方關係不太好,歐美油企不敢投資,多年來讓中國有機可乘。不過,利比亞大概只屬小菜一碟,毗鄰的蘇丹問題更大,中資油企控制着當地近四成石油業權益,成為中國第六大石油供應國。由於蘇丹即將分裂為兩個國家,擁有最多石油資源的一邊,對華不見得特別親近,令中國的石油利益變得不明朗。這亦顯出中國向來以發展中國家的老朋友自居,以為可保證能源安全,從中石油集團在利比亞的設施及人員也受到襲擊可見,只是一廂情願。由此類推,如果其他產油國也變天,誰能保證中國的石油供應不受影響呢?

在金融海嘯爆發前,國際油價曾逼近一百五十美元,中國可說是首次嘗到超高油價的苦頭,能源戰略亦出現轉向,加快落實戰略石油儲備,又鼓勵三大油企全速「走出去」,收購目標直指美加及中亞等地。可惜,在中國威脅論籠罩下,美加很多現成項目拒絕賣給中資,餘下可買的多是開採成本較高的,例如油砂項目,又或技術難度較大的,例如頁岩項目,短期難寄厚望。

不難想像,北非及中東產油國的局勢持續不明朗,對中國是雙重打擊。其一,地緣政治不穩造成油價高企,推高中國的進口成本;其二,就算中資控制的石油,也不能保證可順利輸往中國,影響供應。究竟中國會受到多大打擊?根據進口原油的金額及民間石油消費的開支,條數不難計,大概是通脹多零點幾個百分點,經濟增長也會減慢。

在環球石油業的投資版圖中,中非及部分中東國家,向來被視為高風險地區,而西非、南美及部分中亞國家屬中低風險,中國的能源戰略雖然已開始把風險轉移,但對高風險地區的石油依賴,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而且中國石油的需求增長明顯快過產量增長,意味着能源安全更堪憂。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